喻新安:“十三五”实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1
力争河南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十位
记者:“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目标,是在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上才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吗?您对“第一方阵”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喻新安: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经过五年努力,“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这是河南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与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工作指导上又进了一步,因为“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要求,使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不仅是政治号召、政治动员,还有了更明确更清晰的指向,使这个奋斗目标具体化、具象化,可考量、可评估了。过去,我省先后提出过“一高一低”、“两个较高”、“两大跨越”,以及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等目标,“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是一个全新的表述,是一个新的目标,内涵丰富,标准更高。
“第一方阵”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走在前面、地位重要、作用突出的意思。在全国31个省份中,在发展水平和作用方面能够进入“第一方阵”的,应该是居于全国中等发展水平以上、综合竞争力大体位居前十位的省份。从已看到的资料可知,已有几个省份提出了类似的目标,如陕西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认为陕西“有基础有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湖北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力争在全国发展方阵中位次进一步前移、综合竞争力迈入全国发展第一梯队”。目前,全国第一方阵大体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与河北、湖北、辽宁、湖南、福建、四川等处于第二方阵。经过五年发展,第二方阵会有若干省份进入第一方阵。
记者:“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特指“综合实力”,“综合实力”有哪些可以考量的指标体系?
喻新安:“综合实力”也就是总体实力,它不等于GDP,不是简单的数量集成、几何集成,而是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硬指标与软指标评估相兼容的综合考量。“综合实力”包括区域硬实力和区域软实力。区域硬实力是一切可以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主要体现为经济力量、科技力量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是可以量化和定量分析的;区域软实力既包括一切可以内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体现为区域文化、价值观念、制度机制、地区形象、市民素质等,也包括区域的吸引力、辐射力、影响力等,区域软实力很难量化。由于区域“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所以设计一些量化指标是可以的,但不能机械僵化地理解。譬如,届时荣膺“全国第一方阵”的一些省份,多数指标位居前十,有的方面和领域可能全国领先、全国一流,但有的指标可能仍位列全国中下水平。这样来看,“综合实力”应该是各类区域实力影响因子的综合考量。
记者:从河南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十三五”时期“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会有哪些表现?
喻新安:可以设想,河南“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表现是,五年里河南经济保持8%以上增长速度,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服务业实现超常发展,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城镇化进一步加速,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格局;创新驱动取得突破,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实现双提升,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现代创新体系,迈进创新型省份行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不可否认,五年后,河南的人均GDP、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城镇化率等方面,只能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发达地区还会有不小的差距,但河南的粮食产量、经济总量等总量指标将名列前茅,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交通体系水平和现代物流发展水平将在全国领先,河南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战略支撑作用、纽带作用、通道作用将大为提升。这些都非常重要却无法具体量化,但在衡量“综合实力”时不可或缺。
2
以厚植优势为着眼点,提升综合竞争力
记者: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河南“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一个前提是“综合竞争优势大幅提升”,“综合竞争优势大幅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
喻新安:“综合竞争优势大幅提升”这句话里有几个关键词:“竞争优势”、“综合”、“大幅提升”。首先要弄清河南有哪些“竞争优势”。一般认为,农业粮食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区位居中优势、中原腹地优势、综合交通优势、经济大省优势、中原文化优势是河南最为明显和突出的区域竞争优势。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专门论述了提升河南竞争优势问题,要求“把厚植优势作为发展行动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找准比较优势,发挥已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打造先发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推动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提升综合竞争力”。这里说的比较优势、先发优势、后发优势等,都是河南的区域竞争优势。从发展趋势看,未来五年,河南的综合竞争优势将得到显著提高,某些方面和领域如多式联运、内捷外畅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形成“米”字形快速铁路网,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内一流、与世界同步;郑州成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成为内陆融入“一带一路”的核心支点;河南总体实力和影响力大为提升,将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支撑和带动全国发展的新空间。
记者:“厚植优势”的含义是什么?河南应如何通过厚植优势实现“综合竞争优势大幅提升”?
喻新安: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中说:“仁动于天,厚植于心。”“厚植优势”意指深厚地培育优势,加强、加深优势积累。“厚植优势”还意味着挖掘“潜在优势”,“推动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厚植优势”是提升“综合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前提。
放眼未来,河南在区域竞争优势方面可能出现几个不同于传统优势的新的竞争优势:
一是航空驱动型发展模式。就是通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大力发展航空偏好性产业,使河南在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方面从跟随者变成领跑者,促进新产业在中原地区的集聚和加速发展。
二是高水平开放高地优势。就是坚持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形成内陆地区最具活力的开发开放高地,带动全省和中原地区实现更高水平开放。
三是核心增长极优势。就是通过“米”字形高铁网络,发挥郑州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构筑“一极三圈八轴带”发展格局,促进沿线经济密集带、城镇密集带、城市组团的快速形成,使中原成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
四是国家级城市群优势。就是借助中原城市群被国家列入重点培育的城市群之一的机遇,坚持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加快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使中原城市群成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崛起的国家级城市群。
五是举省融入三大国家战略优势。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中游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之中的区域特点,使河南有可能举省融入三大国家战略,腹地优势和效应更加凸显,中原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将明显提升。
六是网络经济大省优势。就是通过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使河南成为全国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网络经济活跃区域,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数据中心,扩容郑州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省际出口和国际出口,成为通达世界、国内一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
无论是传统优势,还是潜在的新优势,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来发挥、挖掘和培育。要实现“综合竞争优势大幅提升”,就要强化工作推动,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把局部的优势转化为全局的优势。譬如,为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就要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高技能人才优势提升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充分释放人才资本红利,形成人才支撑引领发展的新局面。另外,区域竞争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譬如“后发优势”,如果利用得不好,也有变成“后发劣势”的可能。
3
遵循五大理念,实现向经济强省跨越目标
记者: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河南“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另一个“前缀”是“力争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河南“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目标的提出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喻新安:“建设经济强省”这个目标,过去不少省份都提出过。比较集中提出这一目标是在2000年前后。随着我国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小康)的实现,不少省份把建设经济强省作为参与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迈进的目标和抓手。1999年广东省九次党代会最早提出“建设经济强省”,截至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全国有近20个省份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有的增加了限制词,如“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等。在谋划和布局“十三五”时,除河南省委提出“力争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外,河北省委提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强省”,四川省委提出“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山东省委提出“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需要说明的是,河南一直没有放弃“向经济强省跨越”的目标。2000年12月,省委六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十五”规划建议,提出“努力把人口大省建设成为经济强省”。2006年10月,省委八次党代会提出“两大跨越”目标,其中之一就是“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重申“力争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与河南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大省的地位,以及河南“向经济强省跨越”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高度契合有关。
记者: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五大发展理念的背景下,河南重新提出“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有什么新的内涵和要求?
喻新安:经济大省的所谓“大”,当然是指“块头”大,即经济总量大,至于“大”到什么程度才算“经济大省”,并没有一定之规,我的理解是应该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左右。经济强省的核心是一个“强”字。过去谈这个问题,偏重于经济增长的考虑,或者说是主要围绕增长做文章,认为经济强省的内涵是总量大、发展快、结构优、素质高、效益好、后劲足。这个标准,创新、绿色、共享等都没有纳入,这是历史的局限使然。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应当按照“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新理念重新定义经济强省的内涵。大体应该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包括GDP总量、人均经济总量、投资额、国内贸易额、进出口额、财政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等;二是经济结构情况,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投资与消费结构、存贷款结构等;三是城镇化情况,包括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中心城市发展情况、城镇体系情况、城市管理水平等;四是创新驱动情况,包括创新投入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知识产权能力、创新驱动能力等;五是绿色生态水平,包括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园林绿化、能源综合利用、城市发展容量、生态系统构建与保护等;六是后续支撑能力,包括基础设施情况、比较优势情况、共创共享情况等。这与过去的概念和标准有很大不同,所以现在重提“向经济强省跨越”,内涵和要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记者:怎样理解“向经济强省跨越”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关系?
喻新安:“向经济强省跨越”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具有内在的关联,但二者不是一回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递进关系,更不能简单画等号。“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省份,必然是经济强省,因为在综合实力中经济实力是第一位的,但经济强省未必都能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譬如,有的省份可能是小而强的省份,就类似小而强的企业一样,但由于经济体量、经济规模、总体影响所限,其综合实力是无法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进一步说,能够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省份,一定是居于全国中等发展水平以上、综合竞争力大体位居前十位的省份。⑥6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