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6-01-14 14:06

  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纪念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10周年

      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我们应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把握重大意义

  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个重要前提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学术研究中、融会到学科和专业建设中。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抓手。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脚踏实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权威性决定的,是由马克思主义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和现实决定的。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抓手。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达到这一要求和目标,需要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我国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担负这一使命的主要阵地和核心课程。支撑和服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途径。

    强化问题意识

  同时代和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还面临诸多问题。

  学科布局一定程度上存在“大而欠强”。2005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布局上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目前,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点共有28个,学科点分布在全国30个省份,实现了除西藏外所有省份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布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成为国内高校地域覆盖面最大的学科,但还不是整体最强的学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状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初衷和建设要求还相差较远。

  学术研究一定程度上存在“宽而欠精”。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首要使命和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10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还存在“宽而欠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术涉猎范围广泛却不精细、学术交叉研究成果丰富却不叫座、学术交流争鸣活动频繁却不深刻,一些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缺乏理论自信、方法自觉和学术自强。

  人才培养一定程度上存在“杂而欠专”。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职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1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人才,但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杂而欠专”的问题。培养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任务仍然繁重。

  教学支撑一定程度上存在“全而欠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10年来,各地各高校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组织、队伍、学术、教学支持。但目前还存在“全而欠深”的问题,一些理论上的重点难点问题还需要深入论证和阐释,一些现实中的热点焦点现象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答。

  资政服务一定程度上存在“做而欠优”。10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理论,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时代和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资政服务上还存在“做而欠优”的问题,如在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上还存在一定滞后性,在应对全球性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问题上还需要加强研究、增强学术话语权。

  坚持多维发力

  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项战略性基础工程,要求我们立足大局、把握大势,多维发力、全面实干。

  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能与定位,促进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有影响力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扩大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学科齐全、力量雄厚的优势,进一步打造学科平台、汇聚学科队伍。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队伍研究水准。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进一步整合学术力量,不断推出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将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平台作用,打造能够代表学校和学院科研水平的学术品牌;推进各研究机构协同攻关,推动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集体攻关,推出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培养若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键在人才、在队伍。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创新能力、优良的学风文风,是党和国家对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基本要求。我们将充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全力传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的基因,始终严把教师教学质量关、学生培养质量关,积极拓展对外学术交流。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资政服务成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必须优化布局,形成全面推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我们将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基点,组建和培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将其建设为国内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决策咨询智库、人才培养基地、调查研究机构、信息资源门户及学术交流平台。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力量。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推进系统教学、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培育更多精品课程和教学名师。与此同时,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投入,健全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

  (作者:靳 诺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