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更应全面激发高校思政课活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16-01-22 13:5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要通过对高校学生展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成功实践,并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

  新媒体时期,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既是重大发展机遇,更是严峻的发展挑战。当代社会的思潮是多元、多变、多样的,还有少数人借助新媒体技术,打着“学术研究”和“还原历史”的旗号,不断消解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这对人生经验和政治经验尚不足的高校青年学生,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全面应对新媒体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推动思政课程创新发展,构筑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全面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让课堂内容“活”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大众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环节方方面面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日趋科学化、教学环境日趋人性化、教学条件日趋智能化、教学方式日趋多样化,这些新变化受到了高校青年学生的欢迎。但是,我们必须要深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上的“活”,是否等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

  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从理论上说服高校青年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教育高校青年学生,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延安时期,在窑洞中和战火下艰难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何取得巨大成功?肯定不是因为有优越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恰恰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由此说服了人,成就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一次高潮。由此可见,全面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大众化,要警惕和避免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环境决定论”;要专注和努力的,是全面、准确地向青年大学生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全面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既要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要讲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要讲透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策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的理论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抽象和理论表现,这些基本原理不会因时间或地域的变化而变化,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容就是讲透、讲准、讲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科学的理论“掌握”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根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活”的马克思主义。其中,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时期“活”的马克思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活”的马克思主义。政策与策略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现实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基本的实践手段和实践方法。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策略,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不断推动党的政策策略的大众化,使高校青年大学生了解、掌握和自觉运用党在不同时期的政策策略,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需要,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科学的理论“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科学的内容与活泼的形式的完美结合。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方能真正成为新媒体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