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网站数据新闻特征及问题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月中
时间:2016-02-02 14:14

  数据新闻又称为数据驱动新闻,是在大数据的互联网技术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新闻报道形态。中国人民大学方洁定义数据新闻为“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斯坦福大学杰夫在纪录片《数据时代的新闻学》中提到,现在的新闻越来越和数据、数字有关,媒体的责任是如何向公众解释复杂难懂的数据,既给予足够的信息又不至于危言耸听。

  基于数据新闻本身的特点,新闻网站成为数据新闻报道的先行者。其实,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前,数据新闻的原始形态就已经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精确新闻的概念,强调将社会调查方法应用到新闻实践。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报道新闻的出现,使计算机数据库逐渐成为新闻记者发现新闻信息线索的重要来源。

  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数据储存、分析等相关技术快速发展,完整意义的数据新闻报道开始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2009年英国卫报创立“数据博客”网站,开启数据新闻报道之路。众多世界级媒体如纽约时报、BBC等也紧随其步伐,在其网站上开设专门的数据新闻栏目。

  2012年前后,我国四大门户网站也相继推出自己生产的数据新闻产品。最近,一些主流传统媒体的网站上也设立了专门的数据新闻栏目,例如人民网的《图解新闻》;财新网也设立了自己的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实验室《数字说》。不少新闻网站也会在专题中采用数据新闻的报道方式对某些新闻进行可视化呈现。

  数据新闻生产及其特征

  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数据新闻生产与传播流程,是由伯明翰城市大学教授保罗·布拉德肖提出的“双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自上而下分别为编辑、清理、情境、综合,之后进入正金字塔进而实现视觉化、叙事、社交化、人性化、应用化传播。这种结构较全面地显示了数据新闻是怎样生产的,以及经过传播层面后怎样对社会和个人产生影响。如果将倒金字塔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解释,即数据新闻在进入传播渠道之前将主要经历三个步骤:数据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呈现。

  在数据搜集方面,通常数据新闻产品的数据来源非常广、量非常大,因为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搜集主要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专门的数据库、企业、政府机构公开数据、网络自媒体生成数据等方式进行。卫报2015年6月发布的一条数据新闻《为何反移民党派在北欧国家势力强大》,使用了来自欧盟统计局关于北欧四国从1998年到2014年外国移民、难民、反移民公民的人口数据,不仅数据量大,其空间、时间跨度也很大,最终呈现出五幅信息图表。我国新闻网站上的数据新闻也呈现了此特点。腾讯《数据控》栏目曾结合亨利合伙公司签证限制指数报告、北京青年报的数据生产出一条《全球免签排行》,其将全球免签国家数量按>160、130~159、100~129、70~99、40~69、<40分组汇总呈现。

  数据处理是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数据新闻最终的呈现方式与传播效果。从“双金字塔”中的倒金字塔来看,数据处理即获得数据后,对数据按逻辑进行整理、筛选,将有价值的数据留下,将无价值、无关的或空缺的数据进行排查、清理,然后把数据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下,对其进行多维度的整合。例如卫报的《解读骚乱》,它通过分析骚乱发生的地点与260万条有关骚乱的推特信息,将推特谣言数据用支持、反对、质疑、评论来编码。这些推特谣言的起始是一个原点,随着谣言的传播,圆点变大成为集群,随着时间轴的移动又逐渐消亡。这条数据新闻反驳了英国政府此前认为的“骚乱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因为社交媒体煽动发生”的判断,英国的公共管理也因此受到影响,社会舆论逐渐平息。这样的数据处理工作符合布拉德肖提出的理论,同时也彰显了数据新闻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核心价值:服务公众利益。公众应该从数据新闻中了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并从数据中找到与自身的联系。

  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在其可视化呈现上应该具有直观、形象、交互等特征。目前使用较多的可视化形态有地图、时间轴、流线、矩阵、信息图等。国外主流媒体大多会采用与用户进行互动的地图、时间轴等。例如卫报2013年制作的《澳洲难民和技术移民来自哪里?》,在世界地图上用红线代表人道主义援助的难民,用蓝线代表技术移民,线的粗细代表移民数量,通过拖动时间轴,可以看到不同年份各个国家移民澳洲的状况。用户还可以通过操作选择只看难民或技术移民其中某一类型的来源情况。这样的可视化作品直观大方,虽然数据庞杂,但通过操作,用户可以直接获取想要的信息,复杂数据被轻量化呈现。国内的数据新闻团队也在积极效仿国外优秀作品,例如财新网的《三公消费龙虎榜》,一个大方块被分割成面积不一的小方块,每个小方块代表一个政府部门,颜色表示部门所属类别,面积代表三公消费总额。用户还可通过移动鼠标来查看每个部门的用车、出国、接待消费明细,通过切换页面还可查看费用榜、比例榜、人均榜等。财新网的数据团队对历年政府财政报告进行详细解读、对比分析,通过视觉化的方式为用户呈现出了数据背后的故事。

  我国新闻网站数据新闻存在的问题

  1.数据搜集受限

  笔者认为,国内的数据新闻可依据内容分为两大类:国际报道和国内时事解读。其中,国际报道多采用来源于国外政府机构或国际组织的统计数据,而国内时事解读则多是采用国内的媒体数据资料。国内数据新闻产品更多依赖于传统媒体的报道或国外的网站、机构的数据报告,而无法通过我国政府机构的权威数据生产出更有广度和深度的数据新闻。

  因此,国内数据新闻的选题存在着层次浅、不吸引人、与国内读者不够贴近的问题。致力于国内时政要闻数据化的人民网《图解新闻》中,大多数数据新闻都以“一张图看懂×××”为题,通过矩形信息图对某新闻背景进行可视化呈现,但其数据大多是来自人民网自己的报道,来源单一,新闻内容止于知识科普,而没有挖掘深层次的数据,也无法使现有的数据讲出故事。试想中央媒体都不能搜集到有价值的政府机构的数据资料,其他不具有正式采访权的新闻网站在数据搜集方面则会受到更大的限制。

  以公开的数据为基础,这是数据新闻存在的前提。如果政府、其他社会组织不公开信息或者没有提供互联网数据库,缺乏数据分析材料,数据新闻也不可能做得精彩。

  2.数据处理简单化

  人民网有关新政策出台、国家领导人出访事务、反腐工作等主题的图解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公众去解读时事。但是,国内数据新闻的制作模式非常不成熟,由于数据新闻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有限,目前还没有制作出很出彩的数据新闻作品。国内的数据新闻团队大多与传统的采编团队分离,数据处理、技术、设计人员并没有与新闻记者、评论员有紧密的沟通合作,因此其生产的数据新闻往往缺乏创意、思辨性和深度。前文所述卫报的《解读骚乱》之所以成为数据新闻的一个成功案例,是因为其团队式、项目化的生产方式:30位通过专业培训的数据新闻工作者与伦敦政经学院的五位分析专家组成项目团队,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统计、归类,同时还组织与骚乱事件相关的地方官员、法官、社团代表、犯人等进行公开讨论,获得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新闻数据资料,最终分两阶段,历时近半年才将整个作品完成。卫报数据博客编辑西蒙·罗杰斯强调要把数据团队融入采编部门,成为一个跨领域合作的团队。

  反观人民网、搜狐《数字之道》等栏目,其大多数数据新闻都是将某一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发展背景、时间轴、百分比数据等直接静态地呈现,公众看到的是分散的地图、时间线、饼图、简单图案等。数据新闻缺乏数据间的相关性,缺乏与社会和公众的相关性,急于高屋建瓴般地科普和观点灌输,而忽略了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情境化设置与数据整合。据笔者了解,不是所有的国内新闻网站都有固定的数据新闻团队,很多网站仍采取“遇到选题临时组建团队”的方式。这也是国内数据新闻在数据处理上简单化的原因之一:没有一个固定的、专业的生产团队和稳定的采编机制,每一次的数据处理大同小异,进步迟缓。

  3.可视化呈现简单、交互性差

  国内新闻网站近年来在数据可视化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网易《数读》与财新网《数字说》最具特色。但笔者认为,国内大多数数据可视化产品并没有将“用户思维”置于本位,大多数仅是把数据信息处理后直接进行视觉性转换。人民网、腾讯、新浪的可视化产品多是简单地将几何图形、国旗图案、简笔画等拼凑在一张长图上,附上相关文字说明。这种设计似乎并没有起到数据可视化应有的作用,本质上依旧是传统的新闻报道形态。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可视化产品使用大量、重复的图标、线条等元素,使可视化表达混杂无序,用户没有看下去的耐心。而在交互性方面,国内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的交互性可视化作品只是促使用户移动鼠标,观看视觉上的横向变化(如人民网《习近平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有的甚至让用户自己点击超链接阅读相关的报道,这都无法真正实现用户与数据的交互,用户无法从数据中读出新闻故事,反而让用户的使用变得更复杂、更不人性化。另外,国内可视化团队还应加强技术培训,避免浏览器不兼容、交互体验延迟、技术性太弱等问题。

  结 语

  数据新闻是媒体融合时代我国新闻生产的发展趋势,正改变着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网站的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作为舶来品,数据新闻在我国的发展一定会遇到一些阻碍。但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推动我国数据新闻发展已成必然。本文结合数据新闻生产流程、国内外对比探讨了当今我国主流新闻网站数据新闻的特点及问题,希望有更多学者能将此研究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①方洁 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6期

  ②郑蔚雯 姜青青:《大数据时代,外媒大报如何构建可视化数据新闻团队?——〈卫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实践操作分析》[J],《中国记者》,2013年第11期

  ③刘义昆 卢志坤:《数据新闻的中国实践与中外差异》[J],《中国出版》,2014年第20期

  ④刘义昆:《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生产:现状、影响与反思》[J],《现代传播》,2014年第11期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