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优秀传统 求索治家良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生的光阴若白驹过隙,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如鎏金石刻般,虽经时光河流千百年的冲刷,不但没有流逝,反而越发弥足珍贵。这其中,就有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故事,其所蕴含的传统与美德,融入语言,汇入血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今日看来,这些优秀传统家风依然可以为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范仲淹:“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
父子相传,精神相继。父母是子女言传身教最好的典范,为人父母树立道德上的典范,养成良好的家风,最受益的人恐怕就是至亲骨肉。宋代名臣范仲淹一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纪晓岚称颂为“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自身立言立德的同时,对子女教育亦非常严苛。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其子女也得以传承父辈精神,为后人所称道。
【家风故事】
《宋史》记载,范仲淹年少时就很有大志,前往应天府学习时,异常用功且很能吃苦。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没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后来为官,范仲淹也秉持了这种勤廉简朴、甘于清贫的优秀品质,且胸怀天下,爱民敬民。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其母在世时,家境正处贫困。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若不是家中来客,也决不大吃大喝。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够自己充饥、御寒。同时,他“泛爱乐善”“为政尚忠厚,所致有恩”,也因此深受百姓爱戴。他去世时,四方闻者,皆为叹息,甚至“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
范氏家风,对于后人影响深刻,塑造了范仲淹儿子为人为官的优秀品质。儿子范纯仁年少时学习也不分白天黑夜,有时因学习到深夜,油灯的烟雾把帐顶都熏成了像墨水一样的颜色。范纯仁性情平易宽简,不以声色强加于人;正义所在,则挺拔特立,一点也不屈从;后官至宰相,一生秉持“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的德行操守。史书评价范纯仁“位过其父,而几有父风”。除了范纯仁,范家子女都深受父辈风范影响,范仲淹曾评说“纯仁得其忠,纯礼得其静,纯粹得其略”。
【专家点评】
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原局长薛庆超:范仲淹的精神品质和优秀家风,在其子范纯仁等人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范氏子孙繁衍千年,依然秉持先人所开创的家风。可以说,父母是子女的人生第一导师,也是最好的一本教科书。这对于当代的领导干部也有重要借鉴意义,管好子女亲属和身边人,严管才是厚爱,并且还要以身作则,用真实行动引领教育子女。
彭玉麟:“廉以率下,不名一钱”“淡于荣利,公而忘私”
中国古代历史极其复杂,时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也往往异常艰辛。每个朝代末期都会出现政治衰败之象,世风日下,吏治腐败。然而,仍有人自可出淤泥不染,置身其中而保持清正本色,清末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的彭玉麟,正是其中之一。彭玉麟历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等显官要职,然而终其一生,皆能保持名节不朽,对于子女也严以要求,教育其戒骄奢、学刻苦,树立了良好家风。
【家风故事】
彭玉麟戎马一生,充满传奇,他为清朝中兴立下汗马功劳。然而,他一生曾六辞显官:他曾因习于军营而疏于民政,请辞安徽巡抚;以不懂漕政、性情褊急、见识迂愚为由,请辞督掌八省的漕运总督这一“天下第一肥缺”;曾在四年间连续四次请辞兵部尚书……危难关头,彭玉麟总会临危受命,而后功成身退,从不贪恋权力。
彭玉麟廉洁奉公,虽居高位,却始终坚持“不要钱”的生活准则。他曾将7年间所得养廉银二万一千五百余两,分文不取,全数上交国库充作军饷。在权贵当道、腐败横行的清末,彭玉麟成为一个罕见的清廉、正直、淡泊的名臣。
不仅严以律己,彭玉麟对待子女亦非常严苛,从家书中可以看出其良好的治家风范。当得知儿子修葺旧屋花费不少时,彭玉麟“谕子”书中写道:“以起屋买田,视作仕宦之恶习,己身誓不为之……不料汝奢靡若此。”“今小民庐舍被焚,归无足蔽风雨者,官员亦多贫乏,兵丁欠缺粮饷……小子狂妄,使予赧愧!”他还曾劝诫儿子“习勤保家声”:“今后当痛自改悔,锐志向学,慎勿享馀荫,以为衣食饱暖无所忧,便学走马王孙故态,盖自堕落之不足,而堕落其家风也。”
不仅对子如此,彭玉麟对亲属亦多有要求,他写信给弟弟告诫其不要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用之则引私人,结朋党,于国事无补,徒糜国库……恐其违法,而有私情屈逆吾心,不能正法。”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光斌:要想为子孙后代树立良好家风,首先得自己行得端正,坚守原则。自己作出典范,无论是在多么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始终保持清廉本色,这才能够成为后人的榜样。现在的党员干部也要先做到自身过硬,这样才能正人正己。同时,家风也需要有意识的养成,对子女亲属的不当行为要时常提点,才能及时矫正,筑牢思想防线。
何以尚:“承家节操,澡行诗书”“教子以孝,而作之忠”
家风的力量总能穿越时光,发挥出令人惊叹的道德引导力和约束力。家风家训家规,或刻于石碑之上,或镌于牌匾楹联,或传唱诗词之中,其影响力早已超越有形,于无形无声处指引着子孙后辈向优秀先辈看齐。有些家风已传承几百年,如明朝太仆寺卿何以尚所相传恪守的何氏家训,500年间不曾断续,教化早已超出本家族人,对当地整体民风民情亦有着泽润之效。
【家风故事】
何以尚历任明朝户部主事、南京大理寺丞等,官至太仆寺卿。他一生为官清正忠诚,敢于与当时的权臣严嵩的腐败行为做斗争。何以尚之所以能够刚正不阿,与其家族家训有着密切联系。
早在明朝初年,何家就制定了《何氏家训十二则》,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敬祖、敦族、为善、守成等12个方面,教育子孙忠孝、清廉、正义。何以尚的父亲何世锦孝行出名,对子女的教育也很严格,他在庭院悬挂“非仁毋为,非义毋行,夙夜匪懈,无忝尔所生”的训辞匾额,并一再力戒后人“但为天子官,勿为私家官,但为庶民官,勿为子孙官。”
何以尚中举后,乡民在村中旌善亭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庆贺仪式。庆祝之时,何以尚建议拟些村规民约,以改变村风,弘扬正气。于是在其父的主持下,拟定了《乡约十条》挂于亭中,并更名亭子为“乡约亭”。历经460多年,“乡约亭”一直完整地保留至今。何以尚的一生都在忠诚地践行着何氏家风,在其告老还乡时,朝廷封赐玺书称其“承家节操,澡行诗书;宏猷末试,终养归休;教子以孝,而作之忠。”
“村中子弟务宜礼教修明而后文人蔚起,人才辈出,簪缨继美,登科甲之荣。村中子弟务宜读书积善,正心修身,弘扬文章报国,忠孝传家风。崇尚节俭以养廉,厚储资财以育才养贤……”这10条乡约与何氏家训一起,成为传承何氏家风的精神纽带,从此该乡中秀才、举人的,在兴业县居榜首,自明嘉靖至隆庆、万历三帝就有12人中举。纵观历朝历代何氏族人,不论文治武功,始终遵法纪守规矩,为民者鲜有违法犯罪,为官者均清廉正义。
【专家点评】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中国古代有许多名门大族都有成文的家规家训,其后人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会相对遵纪守法,这其中家风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因为这些族人从小就耳濡目染,良好的家风对他们有着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同时,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家规家训对他们有着强烈的道德约束力。今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家风作风建设,这些传统资源无疑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