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使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16-03-11 14:11

  丙申猴年新春,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9日调研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家中央新闻媒体,并主持召开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习近平总书记此举,开创了我国新闻传播与舆论工作的新时代。

  党的事业与工作重心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形成了以杰出领导人为核心代际传承的一个又一个时代,而每一个时代的新闻宣传与舆论工作都与领导核心的思想息息相关。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解放、人民自由而艰苦奋斗,筚路蓝缕,历尽艰辛,创建了新中国,开创了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新闻工作者为争取民族解放、建设新中国鼓与呼。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拨乱反正,实事求是,开启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经过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两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我国新闻工作的指导方针。新闻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习近平时代。习近平时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这个时代,机遇与风险并存;这个时代,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交织;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又肩负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责任。此时此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因此,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揭示出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和新闻媒体的时代职责与历史使命。

  大国新闻舆论引领导向的党性原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党新闻思想的新发展。在全球化社会的语境下,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的旗帜与方向,是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伦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性原则,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的党性思想,具有强烈的大国精神、大国意识,是政治责任、时代特色与历史担当的集中体现。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享有崇高的国际声望,这是一项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引领导向的舆论思想,不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方针,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党新闻思想的新贡献。

  新中国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由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成长为繁荣富强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逐步彰显大国责任与风范。中国成为大国,与西方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完全不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了欧美上百年的成就。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否认,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拥有十多亿人口、地区差异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取得的时代成就。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巍然于世,值得世界仰慕。因此,说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一点也不过分;而且事关国家尊严与人民体面,无疑要上升到中国国格的高度。中国所走的康庄大道,是谁都没有走过的发展道路,道路的前面当然还会有许多不可预知的挑战。因此,我们国家的主流媒体,没有理由不坚持党性原则,没有理由不拥护党的威信,没有理由不服务于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作为党和国家舆论重器的主流媒体,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千里眼与顺风耳,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伟大事业、伟大成就,满腔热情地主动积极报道党所关注的国事民生,及时准确地揭露党所憎恶的消极腐败,科学有效地增益党所希望推进的各项工作。

  人民利益至上,新闻媒体主动积极“成风化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党新闻思想的又一个新发展。创造历史的是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新闻工作的根基在群众,血脉在群众,力量在群众,影响在群众。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群众至高无上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闻宣传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面临风险社会,人民利益至上、主动传播正能量、积极成风化人,是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重点,也是新闻媒体必须坚守的职业伦理与道德底线,更是新时代大国传播意识的新特点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发展的新趋势。

  众所周知,成就与风险是成正比,相伴而生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众多矛盾和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如何避免高风险社会及其负面效应,如何解决撕裂社会族群的信任危机,新闻媒体责无旁贷,新闻传播界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必须主动地直面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问题与矛盾,必须强调社会责任、团结人民、鼓舞士气,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能量的舆论主调,必须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实践路径,主动作为,勇于担当。这是历史赋予媒体的一种责任,也是媒体对人民群众负责任的一种担当。

  凝心聚力,与人民利益同行,新闻舆论必须走在前面。新闻传播是社会发展的“推进器”、舆论民意的“晴雨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核心,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之所在。新闻媒体必须坚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信念,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真正落实到群众工作中去,尤其是在解决好加快经济发展问题与大力改善民生问题的关系方面,在解决好党和政府决策执行与让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关系方面,在解决好积极推进改革发展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权利的关系方面,善于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不回避过失,不掩饰失误,加强舆论监督,重视民意表达。

  新闻舆论传播的大国风范是成风化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让人民群众感觉到体面与尊严。“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新闻舆论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道德构建的“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尊重并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公信力所在。新闻舆论善于发现和敢于触及群众议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表达人民群众的意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走基层,接地气,深入群众生活,深入人民心中,以人性情怀、人本精神、人文思想,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及时春雨化人。着力把握好新闻舆论的时效度,既要讲好中国故事,又要有问题意识。主动设置议程,追求新闻真实,及时有效引导,主动释疑解惑,弘扬社会正气。

  在网络社会语境下,新闻媒体积极发挥“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功能和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党新闻思想的另一个新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网络社会,亘古未有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生存方式,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与交往方式,史无前例地改变了新闻媒体的传播形态、传播发展与传播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强调“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第一大国,深受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新闻媒体与舆情发展亦在深刻变动之中。“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彰显的是新时代的大国风范与强国底气,更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责任与目标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倡“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是大国领袖的大国胸襟。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点主张: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这就是总书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全球战略构想,也是“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国际话语环境建设。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信息传播的革命。网络媒体传播与自媒体生产实现了公众、媒体与政府等多个利益群体的双向多元传播与均等互动交流,是全民参与的、渠道畅通的、全球同步的、个性十足的、集大成的和强势的新闻传播业态。在这种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中,党的主流媒体“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责任重大。要牢牢把握话语权,必须“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不可否认,在当今世界上,我们还处在“西强我弱”的舆论环境中,国内外反华势力,亡我灭我之心时刻存在,西化、弱华的舆论时时喷泄。我们既需要有来自海内外的正面舆论支持与积极向上的鼓励,也需要有接纳被批判与进行自我批评的大国胸襟与国民精神。一个没有批评的时代是不健康的,一个不正视批评的组织与个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但是,抹黑中国,攻击中国共产党,是不能被允许的,这是一种人性常识,也是一种交往常识,更是一种新闻传播常识。国之亲在于民相近,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海内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有利于我们对外交流沟通。只有“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加强国内外媒体之间、民众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事实说话,才能打破西方的话语权垄断,才能消除谬误明辨是非,为中国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外舆论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凤翔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