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学刊2016年第3期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6-05-18 00:00
  

  附:重点推荐文章两篇

  中州学刊2016年第3期

  【当代政治】

  全球化语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贺 方 彬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是民族国家范围内的自说自话,而是在全球化的世界语境中逐渐生成的。从全球化视角来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仅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种新的更为宏阔的视野,而且更能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深层内涵,展现其完整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是单方面的,而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视野下的正确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球化视阈下的真理性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历史中的正义性认同。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3-0001-05

  收稿日期:2015-12-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论”(14JD710015)。

  作者简介:贺方彬,男,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特聘教授,法学博士(济南25002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研究,大多数人拘囿于从中国视阈来解析其基本依据、本质内涵、价值意义等,这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绝不会是民族国家范围内的自说自话,而是在全球化的世界语境中逐渐生成的。因此,只有从全球化视角来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才能凸显其深层内涵,展现其完整图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视野下的

  正确性把握对于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大多数人趋向于从中国视野对其进行解读,认为它是立足于中国实际,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探索形成的,契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正确道路。其实,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也可以从世界视野来分析。从世界视野来看,中国道路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总结与反思、比较和借鉴中,实现了对其他发展模式的超越与升华,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它是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鲜明的时代性是中国道路的基本特征,也是其正确性的具体表征。对时代主题的准确研判,是开创中国道路的历史与逻辑起点。正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我们党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开创并发展了中国道路。因此,这条道路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与时代旋律和谐同奏,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潮气。它积极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之路;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日益紧密的时代潮流,主动打开国门,实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发展之路;积极顺应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潮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积极顺应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的时代潮流,坚持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积极顺应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被世界普遍认同的时代潮流,提出并践行共享的发展理念等。这些对时代潮流的积极回应,使中国道路弥漫着时代气息,展现着旺盛生命力,也为其在世界视野下的正确性奠定了时代基础。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道路还具有突出的开放性特质。它把自身的发展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积极反思与总结、比较和借鉴世界上其他发展模式提供的经验教训,充分吸纳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首先,中国道路是对苏联模式的总结与突破。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苏联模式,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政治、文化、社会领域,都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比如,在所有制结构上,推崇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政府包干的计划经济;在经济结构上,偏重于发展国防工业和重工业;在政治体制上,实行权力绝对集中,以党代政;在思想文化领域,单纯强调单一性、纯洁性。这种模式在苏联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由此,苏联模式便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争相模仿的样板。但是,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苏联模式的弊端却日益暴露出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最大障碍。中国道路的开创,是对苏联模式的系统总结;中国道路的拓展,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这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有了这些总结与突破,才使中国道路全面优于苏联模式,苏东剧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勃兴的历史事实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中国道路是对欧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参照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大多已实现了现代化,这些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特别的参考价值。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惨痛教训。就前者而言,它们在塑造现代性的过程中,普遍建立了比较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发展活力;构建了相对完备的民主法制框架,基本人权得到了有效保障;倡导文化包容和价值观多元,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较为丰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民生福利体系,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有效保障,这些为中国道路提供了很好参照。就后者而论,它们在追寻现代化进程中,片面遵从资本内在逻辑,国内进行残酷阶级剥削,国外发动殖民侵略战争,过度消耗能源资源,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等恶果,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害,这些教训为中国道路提供了重要警示。中国道路正是在对欧美发展模式的参照和借鉴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例如,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充分暴露了欧美发展模式的根本缺陷,中国却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表现十分抢眼,对拉动全球经济摆脱困境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道路也因此倍受世界关注,英国学者马克·里欧纳德赞扬说:“从伊朗到埃及,从安哥拉到赞比亚,从哈萨克斯坦到俄罗斯,从印度到越南,从巴西到委内瑞拉的中等收入和贫穷国家的研究团体都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穿行寻找北京经验的启示。”①

  最后,中国道路是对拉美、北非、西亚一些国家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二战过后,拉美、北非、西亚一些国家纷纷获得民族独立,也开始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和民生改善。遗憾的是,这些国家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时,没有从本国实际国情出发,而是简单照抄照搬欧美的发展模式,经济上实行全盘私有化,政治上实行大民主,文化领域实行彻底自由化与多元化,导致现代化进程中各种问题积聚,患上了严重的“现代化病”。有些国家贫富差距迅速拉大,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民生问题突出,社会矛盾激化,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有些国家党派林立,各党派之间尔虞我诈,相互争斗,导致政权更迭频繁,内战连连,外国势力趁机介入,国家处于分裂的边缘,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国家长期深陷于“贫富分化陷阱”“劣质民主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民生缺失陷阱”难以自拔,为中国道路提供了深刻的现实警示。

  中国道路在总结与反思、比较和借鉴世界上其他发展模式过程中,实现了对它们的超越与升华,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具体体现在:它既始终立足于基本国情,又积极顺应时代和世界发展潮流;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既强调国家富强,又注重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既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些独特的比较优势,使中国道路在实践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世界视野下证明了它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和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球化视阈下的

  真理性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它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原因在于,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依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它既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又坚决抵制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错误思潮,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从理论本源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马克思主义,承继着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它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放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根本不同,它充分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比如,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原则,我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据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基础和根本价值取向的原理,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等。与此相反,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一些重大原则上背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经过改良和伪装的资本主义理论。比如,它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主张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彻底放弃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主张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根本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大理论创造,都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而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②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没有丢,它的真理性,从理论基础上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却旗帜鲜明地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解答民族与时代问题过程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又与前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鲜明对照。苏联共产党先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笼统地把所有马克思主义条文当成金科玉律,用马克思主义来裁剪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使马克思主义失去了生机与活力,由此形成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必然缺乏对现实的指导力和阐释力,当理论与现实不相符时,最终走向了完全否定和彻底抛弃马克思主义之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具有真理性,能否给人以自信,从根本上讲,需要社会实践进行检验。从全球化视野来看,就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新自由主义等在应对全球重大危机事件中的各自表现,来证明其优越性和真理性。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新自由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大理论,它们分别代表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理论主张,两者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所有制结构、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公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民主为基础;新自由主义则以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民主化为基础。两种理论到底谁优谁劣?不能单从理论到理论进行对比,需要从社会实践检验中得出最终结论。在全球化视野下,主要考察两者在应对全球重大危机事件中的各自表现,来证明其优越性和真理性。最近几年发生的全球重大危机事件,非金融危机莫属。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化传导下迅速演变为一场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创伤。“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2008年全球金融资产损失约50万亿美元,大致相当于全球一年的经济产出;世界各地经济增长迅速下降,失业、萧条等犹如梦魇一般相继袭来。”③此后,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引发了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在经济低迷、收入下降、失业剧增、贫富差距拉大等因素共同推动下,西方国家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直到现在,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仍未完全消退,世界正处于经济缓慢复苏的后金融危机时代。

  金融危机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引发了人们对其根源的反思,世界各国在危机中的差异表现也成为世界议论的焦点。对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人们难以完全达成共识,有的认为是由于政府对金融行业监管不力,有的提出是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结果,还有的宣称是资本主义制度引发的危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众说纷纭中,有一点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主张密不可分,它是导致这场危机发生并蔓延的思想根源。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西方国家长期实行不加约束的金融自由化方针,各种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由此引起过度消费、过度投机,最终导致金融泡沫破裂。加之西方国家极力推行私有化,从反面刺激投资与生产的盲目性,引发整个社会的无序竞争,贫富差距迅速拉大,两极分化严重。这些因素叠加到一起,最终酿成这场全球金融风暴。危机发生后,以美国、德国、英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由于长期信奉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主张,对市场经济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致使其应对危机的客观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抵御危机造成的巨大破坏,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危机。而中国一直反对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主张,强调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高国家和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弥补市场经济自身缺陷,在效率与公正之间找到最佳组合方式。因此,当我们面对危机的时候,国家和政府有充足的宏观调控能力,及时出台应对措施,把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少,在全球最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为全球摆脱危机作出了独特贡献。危机引发人们深思,实践给予人们启示:新自由主义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思想根源,金融危机的实质是新自由主义自身的危机,新自由主义的“良药”根本无法医治危机给资本主义肌体带来的创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成功摆脱金融危机肆虐的深层理论根源,也是让全球彻底摆脱经济危机梦魇的马克思主义良方。中国在应对全球重大危机事件的表现中,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优于新自由主义,也在全球化视阈下彰显了其真理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历史中的

  正义性认同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与核心,是其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曾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④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除原始社会外),所有的社会运动都只是用一种新型私有制代替原有的私有制,以一种新型剥削制度代替原有的剥削制度,只不过新的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更为隐蔽罢了!直到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当代中国形态,与以往所有的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根本不同,它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最终价值理想是要彻底消灭私有制,消灭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以保障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从最高层面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我国《宪法》总纲第一条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接着,《宪法》总纲第二条又规定了我国的政体,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规定的国体和政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层面,保证了其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本质,也从根本原则上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区别开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义性的价值取向。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共同富裕。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邓小平曾指出:“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也强调,“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它能够彻底铲除旧制度本身所固有的贫富两极分化矛盾。一方面,它着力保障社会生产力得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它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由此决定的按劳分配制度和各种民生福利制度,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基本经济制度和各种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保障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此不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保障的不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它遵从资本逻辑,为资本增殖和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它不可能让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贫富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顽疾,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是难以治愈的。对此,邓小平曾说:“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⑦可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标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义性的鲜明体现。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基础和根本价值取向,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曾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⑧,其理想的社会状态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⑨。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无论是前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都无法真正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社会分工十分简单,人们虽然可以同时从事多种生产劳动,但是由此形成的人的能力却只能是“原始的丰富”。单个人根本无法独立生存,只能依赖于由血缘关系组成的“虚假共同体”,个人的发展也不是自由的,他必须符合共同体的现实需要,往往采取“自我牺牲”式的发展方式。迈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社会生产力水平获得了空前提升,社会分工也日益复杂化、精细化,每个人往往只能固守于某一个行业,从事某一种生产劳动,由此导致人的能力的畸形发展。从人的发展方式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虽然获得了政治法律意义上的独立性,但却不能摆脱物的依赖,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增殖逻辑决定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平等地获得发展机会,往往出现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绝大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的“自私自利”的发展方式。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了,同时又以公有制为基础,生产关系高度和谐了,才能真正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基础,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运行中需要始终遵循的价值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为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社会前提。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保障人民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社会权利、生态权利等,把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渗透贯彻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推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双向互动中,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现实基础。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藏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其正义性的价值诉求,是其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价值标识,也是人们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基础,为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供了深层依据。

  注释

  ①[英]马克·里欧纳德:《中国怎么想》,林雨蒨译,行人出版社,2008年,第156页。②⑤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9、42、64页。③权衡:《危机反思、道路自信与中国梦》,《人民日报》2014年1月14日。④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53页。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页。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9页。

  责任编辑:浩淼文刀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Understanding of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e Fangbin

  Abstract: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not talking in the nation-state range, it is gradually generated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to interpret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not only allows us to obtain a new and more broad perspective, but to better highlight the deep meaning of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monstrating its complete picture.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not unilateral but the organic unity of road confident, theory confident and system confident. Specifically characterized as: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correctness under the world visi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truth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institu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justice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Key words:globalization context; institutional confidenc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州学刊2016年第3期

  【经济理论与实践】

  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创新

  张 占 仓 陈 萍 彭 俊 杰

  摘要: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临空经济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是:微观上改变区域发展要素禀赋,中观上实现与区域产业耦合,宏观上促进区域税收和就业增长。作为我国临空经济发展代表之一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五化同步”、打造“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建设“四个河南”、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整合河南临空资源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结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发展融入国际前沿的临空经济,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发展临空经济也大有可为,郑州临空经济发展推动了区域发展模式创新,为我们展示出未来区域发展新“四化”趋势。依托于国际航空运输体系的临空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可能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区域发展重点一直在沿海或沿江地区的发展模式,开辟出区域发展热点重返内陆地区的新时代。

  关键词:临空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区域发展模式;内陆时代

  中图分类号:F1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3-0017-09

  收稿日期:2016-02-25

  作者简介:张占仓,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州450002)。

  陈萍,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副研究员(郑州450002)。

  彭俊杰,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州450002)。

临空经济是机场及机场周边地区的一种新型区域经济形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数据、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发展正在改变着行业竞争以及商业企业选址的规则,一个以航空化、数字化、全球化和以时间价值为基础的全新竞争体系加速形成。为了满足这种对效率、灵活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纷纷将对时间高度敏感的产业逐渐向机场周边聚集,高科技和IT企业大量出现在机场周边,同时刺激航空货运、航空快递的进一步扩张,临空经济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作为我国临空经济发展代表之一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短短四年的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临空经济的基本特征,科学阐释临空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和路径,并结合郑州航空港的实践准确把握其带动河南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以期对我国临空经济发展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

  一、临空经济的特征

  1.临空经济是速度经济

  速度经济(Speed Economy)是指企业因为快速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从而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速度经济”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小艾尔弗吉德·D.钱德勒在其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中提出。他认为:“现代化的大量生产与现代化的大量分配以及现代化的运输和通讯一样,其经济性主要来自速度,而非规模。”在速度经济时代,时间越来越珍贵,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客户的差异需求是企业之间以及供应链之间新的竞争焦点,时间的节约就是成本的节约,时间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商业活动首先考虑的就是效率和灵活性。临空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是航空枢纽和飞机,是当今世界对生产要素反应速度最快的交通方式,能够通过不断加速行业间及行业内的网络式发展、国际外包和个性化生产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快速运输来提高其效率,节约供应链时间,临空经济最具速度经济的属性。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卡萨达提出的那样,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发展临空经济,关键是“速度,速度,还是速度”。

  2.临空经济是国际化的高效经济

  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运用,以知识加工、整合为内涵,以创造智能工具来改造和更新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的现象日趋普遍,大量高附加值、小体量化产品不断涌现,例如电脑芯片、软件、生物医药、微电子等,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只占到总成本的很小一部分,成本比例的下降使得某些跨国公司寻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成为可能,而航空运输使得经济活动的扩展空间极度放大。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航空货运价值已经占全球货运价值1/3以上的份额,足以见证航空货运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11年,国际机场协会报告显示,全球航空运输量占所有运输方式货运总量的1%,而航空货运价值却占当年全球货运总价值的36%。1∶36,成为公众认识与分析当代航空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一个风向标,也是当今中高端产业发展的实质性标志之一。

  3.临空经济是引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美妙音乐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推动下,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生产要素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社会分工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按照产业链进行分解。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入了高科技时代,尤其是全球信息技术迅猛普及,公司产品必须快速打入由不同供应商构成的全球网络,以获得最好的材料、组件以及尽可能低的价格,或者说“全球易达性”成为全球化的新要求。Justin D. Stilwell和R. John Hansman(2013)的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财富500强企业总部位于美国的枢纽机场16公里以内,而29%的商业机构都离机场较近。国际枢纽机场拥有最快捷和范围最广的全球航线网络,适应国际贸易距离长、范围广、时效快等要求,具备“全球易达性”的要求,因此国际航空枢纽对跨国公司来说变得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更具异乎寻常的强大价值,也成为跨国公司商业地点以及地区商业的首要选择,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美妙的商务版图中最富特色的音符。在这种背景下,航空货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临空经济成为引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最佳选择。

  4.临空经济促进全球市场互联互通

  临空经济是多个开放型要素综合而成的开放型系统,依托机场的航线网络连接国内外重要城市,优质经济要素如资本、信息、技术、人才在航线网络中循环,并快速融入全球经济网络,带动整个经济系统的循环,促进全球市场的互联互通。同时,国际航空枢纽本身具备自由贸易功能,在为人员往来带来便利的同时,为广大消费者购买国际著名品牌的商品,特别是中高端商品和时尚产品,如化妆品、智能终端、高档服装、流行时装、名牌手表等提供了极大便利,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发展临空经济,就是为当地消费者建造购物天堂,为全球互联互通创造便利。

  5.临空经济促进国际旅游业快速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远距离旅游、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多,航空运输也就成为旅游者的最佳选择。国际机场协会研究表明,未来20年,随着国际航空运输的发展,旅游业的收入将再增长两倍。以曼谷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曼谷游客的数量增长了近40倍,这个奇迹般的增长主要归功于波音747强大的载客量。强大的航空载客量引领着以旅游包机为特色的大规模国际旅游进入新时代。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客运已占到全部航空客运量的75%,然而全球有能力负担飞行旅游的人中,却只有7%的人会选择飞行旅游。世界经济论坛发表报道称,旅游国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形成了一套便捷的、高品质的空中交通网络,以及与之配套的公路、酒店和银行等服务体系。这些行业间的互通性一旦形成,其效力将极为强大,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因为航空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占压资金较多,为保证其资本回报率,航空公司必须日夜兼行,淡旺季兼飞,从而使航空运输的平均价变得越来越便宜。可以说,航空运输强大的载客量和越来越低廉的运价使人们越来越多的国际旅游需求变成现实,临空经济成为促进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诱因。

  6.临空经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从我国东中部到欧洲跨越1万多公里,在如此广阔的地域空间开展经贸交流,可能会因为耗费时间太长、成本太高而被取消或者减少,因此,中西交流对交通运输方式的时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伴随交通方式的演进和高科技产品体积的小型化,基于全球日益便利的航空运输方式的普及,通过航空运输完成的货物越来越多,而依赖国际航空枢纽的临空经济快速发展,相同规模的经济社会活动在相同距离之间的运输时间大幅度减少,从而使空间在时间序列发展中呈现出一种不断收敛的过程,使全球各民族之间、不同国家之间来往非常便利,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以说,由于航空运输的便利性,使中西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融合中相互借鉴,在相互学习与借鉴中不断创新与提升,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这种交流与融合既保障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进一步发挥了优秀文化引领发展的灵魂作用,提高了世界各国包容发展的文化自觉,降低了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政治冲突的风险。

  二、临空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2008年航空运输小组报告指出,航空运输业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2006年运输22亿人次以上的乘客,完成全球国际贸易中约35%的份额,为全球创造了3200万个就业机会,在全球创造经济效益约3.56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7.5%。2002年,国际机场协会欧洲部在其《欧洲机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中指出:机场作为国内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力,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表现在对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就业的带动作用上。Appord和Kasard(2013)对美国25个最繁忙的客运机场附近就业所做的研究发现,2009年在半径为4公里范围内的机场,就业岗位有310万个(占美国就业总量的2.8%);在半径为8公里范围内,就业岗位有750万个(占美国就业总量的6.8%);在半径为16公里范围内,就业岗位有1900万个(占美国就业总量的17.2%)。曹允春(2009)提出临空经济通过航线网络、地面网络积极地与环境(一般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腹地经济社会进行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不断发挥吸引、扩散、带动、支撑、反馈等作用,优化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临空经济区充分利用腹地输入优惠政策、资金扶持、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利用机场本身的航线网络、人流和物流,形成高端产业集聚,利用增长极的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扩散效应,与腹地经济进行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1.在微观上临空经济改变区域发展要素禀赋

  在一定的生产方式支撑下,一定时期内,一个区域经济结构的要素禀赋特征是相对稳定的。由于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与作用的日益发挥,以及围绕航空枢纽而生的临空经济快速发展,航空枢纽周边逐步成为区域的核心增长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临空经济与腹地经济互动过程中,会不断地将新的、更好的生产要素吸引和输入到腹地经济中,尤其是对速度与时间敏感的生产和消费要素,如最时尚的高科技产品及零部件生产、最时尚的服装、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化妆品、新鲜水果、高品质牛奶、国际物流服务等,都会快速向航空枢纽附近集聚,并形成规模效应。如果国际化营商环境具备,世界500强企业进入,这种变化会更加显著,甚至突飞猛进。随着时间的推移,临空经济和腹地区域将不断积累这些生产要素,并因为新的生产要素的集聚,导致与之相关的人力资本结构出现重大变化,与临空经济及相关产业关系密切的高端人才也快速集中,显著提升所在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从而在资本和技术更为密集的产业发展中越来越有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许多其他变化也将随之而至,企业所采用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资本需求增加,上市公司进入或者本地产生更多上市公司,当地生产和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因此,临空经济发展将在微观上改变腹地经济的要素禀赋特征,并通过提升区域资本化水平,改善腹地的产业结构,提高腹地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2.在中观上临空经济与区域发展实现产业耦合

  一旦国际航空枢纽进入快速发展状态,为航空枢纽直接配套的诸如航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物流、航空服务、航空人力资源培训等航空产业的崛起势在必然。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方面,腹地企业为航空产业提供产品配套与外延服务,可以使区域其他企业更容易从航空产业中获得知识溢出和资本、人才投入,从而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所在区域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其国际化,快速拓展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还能够为航空产业节省大量的物流成本,提高信息交流速度和准确性,促进黏性知识的有效传播,从而有效促进航空产业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区域对特殊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锁定效应,最终推进腹地产业实现升级发展,进入国际市场。因此,依托航空枢纽发展的临空经济与腹地经济的产业互动,在中观视野内,表现为产业链耦合、产业间耦合以及产业环境发展耦合,而且通过这种具有国际意义的产业耦合,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为当地老百姓带来扎扎实实的效益。

  3.在宏观上临空经济促进区域税收和就业增长

  在凯恩斯宏观经济框架内,作为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的航空港发展表现为航空产业产出的增加,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引起更多的消费,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换句话说,通过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和与之配套的商务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物流园、跨境电子贸易区等多个功能区,大力发展金融、贸易、邮电、通讯、餐饮、会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吸纳大量的人口就业,增加区域收入。这些就业人口的工资和为当地创造税收的增加,客观上形成了经济辐射和扩散作用,并通过消费和政府购买服务的行为带来更大范围的经济的进一步增长。2014年6月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70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年会暨世界航空运输峰会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汤彦麟在开幕式演讲中指出:“当今航空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它支持着5800万个工作岗位,并在每年的经济活动中创造2.4万亿美元的价值。今年恰值全球商业航班飞行100周年,在进入第二个百年之际,全球航空业有望实现187亿美元的利润,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显然,当今临空经济发展对全球发展的宏观促进作用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临空经济虽然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已经对全球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球航空货运价值已经占年货运价值的1/3以上。美国孟菲斯机场、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荷兰阿姆斯特丹斯希普霍尔机场、阿联酋迪拜机场、韩国仁川机场等一系列的实际发展业绩已经为全世界证明,在全球交通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模式进入第五轮循环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临空经济有可能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区域发展热点一直在沿海或沿江地区的发展模式,开辟区域发展热点重返内陆地区的新时代(见图1),让人口密集、资源丰富、高效快递物流支撑的网络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空间较大、宜居宜业的部分内陆成为区域发展的新热点。

 

  三、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于2013年3月7日获得国务院批复,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也是河南省三大国家战略规划之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自建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

  

  1.经济总量增长迅速

  郑州航空港建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航空港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7.6亿元上升为2015年的520.8亿元,5年增长超18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4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29.9亿元,同比增长26.0%,高于全国19.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7.4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设备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19.4亿元,同比增长27.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7.6%。2015年,郑州航空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1.8亿元,同比增长30.2%;实际利用外资5.05亿美元,同比增长74.7%;进出口总额483.3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完成全口径财政总收入358.9亿元,同比增长84.5%。其中,海关收入267.3亿元,同比增长72.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分别为29.5亿元和8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4%和38.5%。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航空港就业数量也快速扩张,成为郑州市就业增长最快的区域。2010—2015年,郑州市GDP从4000亿元,到2012年突破5000亿元,2013年突破6000亿元,2014年达到6783亿元,2015年达到7315亿元,郑州航空港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发展引擎作用比较显著(见表1)。

  2.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突飞猛进

  到2015年年底,郑州机场共开通航线171条,比2011年增加92条,其中全货运国际航线30条,居全国内陆第一,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客货运输增长迅速(见表2)。旅客吞吐量达到1730万人次,5年实现了翻番,居全国第17位;货邮吞吐量达到40.3万吨,5年增长3.7倍,居全国第8位。2013年和2014年货运增长速度居全国大型机场第一位,2014年客运增速居全国大型机场第一位。客货运的快速增长,使航空枢纽对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2014年9月,国际民航组织航空货运发展论坛在郑州举行时,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主席贝纳德·阿留在论坛上称郑州机场是“世界货运增长最快的机场”。2014年,郑州机场国际和地区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82%,占货邮总量的55%,国际和地区货邮量已超过国内货邮量,全货机承运的货邮量已占主导地位。由于货运快速增长,对中欧航空货运影响较大,“郑州价格”成为中欧间国际航空货物运价的重要风向标。截至2015年年底,郑州机场口岸出入境人数突破120万人次大关。郑州机场口岸出入境流量连续8年保持年均50%的增幅,增幅位居全国空港口岸前列。UPS、FedEx、南航、东航等货运航空公司均已入驻。郑州机场开通国际货运航线数量占中部地区九成左右,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获批开展国际快件业务的机场。2014年6月27日,“郑州—卢森堡”国际货运“双枢纽”航线开通运营,郑州机场迎来首个国际货运航空基地公司,至年底货运量突破1万吨。2015年11月23日,卢货航已累计执飞航班438班,为郑州机场贡献货运吞吐量5万吨,至年底突破6万吨。郑州—卢森堡“双枢纽”货运航线的开通与加速运行,加速了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全球货运网络布局,成为中欧之间的空中“丝绸之路”。伴随着2015年年底郑州机场二期工程投入使用,郑州航空港客货运输能力大幅度提升。按照“十三五”规划,郑州航空港到2020年客运量将达到2900万人次,货运量将达到100万吨,成为全球客货运市场增长最为活跃的机场之一。

  

  3.临空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其中,高端制造业发展强劲,已形成了从手机研发、整机制造、配件生产、软件开发与产品设计、手机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引进了富士康、酷派、天宇、创维等119家智能手机整机或者配套企业,2015年生产智能手机2.0亿部,占全球供货量的约1/7。临空服务业发展快捷,率先获批国际城市航空快件总包直封权,郑州至纽约、莫斯科、伦敦等13个国际城市可“当日寄出、次日递达”;新郑综合保税区成为“自产内销货物返区维修”全国10个试点之一,开通了卡车航班或海关监管卡车。开通中部首家快件监管中心,获批开展保税货物结转试点,开通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主要城市的“卡车航班”。2012年8月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获批,成为全国唯一依托保税监管场所“入区退税、进境保税、国际分拨、配送”功能的进出口综合性试点,通过“电子商务+保税中心+国际邮件直封体系”模式,为全国31个省(市、区)和8个国家的网购者提供网购服务,吸引德、俄、美、日、韩、以色列等国3000多家企业前来合作对接。2014年11月份和12月份进出口商品包裹量分别达10万件和20万件,2015年1月突破100万件,第一季度更是达到470万件,第三季度峰值处理能力已达500万单,98%以上的单证实现自动审核。2015年11月27日,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通过国家工信部验收。其业务量突破5000万单,业务量、纳税额、参与企业数量等综合指标居全国试点城市首位,在产业融合、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创新等方面成为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风向标。2016年1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打造完整产业链和生态圈,过去以商城和“商战”著名的郑州迎来了以“买全球,卖全球”为特色的国际商都发展的新时代。

  4.初步建成内陆开放高地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提出在郑州航空港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曾经让不少人感到无法理解。2010年8月,郑州为富士康智能手机项目落地创造出从项目签约到生产线投产仅用一个月时间的奇迹;2010年10月,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从申报到批准创造出100天内完成的佳话;2012年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达285亿美元,升至全国31个综保区第二位,成为全国综保区的一匹黑马,引起业界高度关注。伴随综合保税区各项功能设置不断完善,2013年和2015年郑州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连续保持国内综保区第二位的佳绩;2015年11月,国家工信部验收郑州跨境电子贸易试验区,郑州一个试点的业务量超过国内所有试点的总和,又创造出跨境电子贸易高速发展的“郑州样本”。201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出口总值483.3亿美元,约占郑州市进出口总额的85.0%,占河南省进出口总额的67.4%,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陆开放高地。伴随国家对外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郑州汽车整车口岸、肉类口岸、澳洲活牛进口指定口岸、进口果蔬及花卉指定口岸等已投入使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在建口岸2016年即可投入使用,植物、种苗等口岸正在申建,成为全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口岸最多的航空港,被海关总署称为“全国小区带动大省的典范”,成为全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引擎。

  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河南的带动作用

  发展临空经济是国家经济升级发展的战略需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以来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在投资、进出口、客货运输超高速增长支撑下,高端制造业快速扩张,GDP增长势头强劲,其建设和发展对河南省影响深远。

  1.对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带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河南要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和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必须全面深化改革。郑州航空港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一是引领经济体制改革。郑州航空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公开、公平、公正和高效率充分发挥了作用。二是引领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引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河南的要求,以“两大生态走廊”建设为重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核心,加快建立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四是引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利用新建机构的优势,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方向,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两级三层”的工作架构和责任机制,尝试省直部门与郑州航空港直通车制度,逐步扩大直通范围和优化直通流程,同时实行相对灵活的机构设置办法。郑州航空港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成为全省深化改革的典范。

  2.对“五化同步”发展的带动作用

  郑州航空港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沿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同步推进,谋求“五化同步”发展。尤其是郑州航空港坚持临空经济特色,围绕高端制造业打造临空产业集群,突出抓好智能手机、航空航材、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重点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为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郑州航空港具有最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在打造新型城镇化功能方面积极探索新路,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寻求科学可行的方法,开辟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河。郑州航空港以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重要工作,为22万农村居民融入城市提供保障,为到航空港就业的更多居民提供顺利融入城市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大大提高河南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郑州航空港优先发展绿色产业,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建设绿色智慧城市,充分借助绿博园的绿色优势,使航空港形成新的绿色都市区。郑州航空港正在建设超级计算中心,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信息、智慧服务、智慧经济,使航空港成为引领信息化和新技术的航空都市。

  3.对“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建设的带动作用

  当前,河南把构建“一个载体四个体系”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实践形式和总体工作布局。郑州航空港利用机场的优势资源,依托航空货运网络,加强与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需求商的协同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供应链和消费供应链,带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形成国内外知名的临空产业聚集区,并构建以航空物流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引领高端产业发展。同时,发挥产业基础和区域市场优势,通过与全省产业间前向、后向的复杂联系,使周边的企业融入其产业链,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带动周边地区的大发展。

  4.对“四个河南”建设的带动作用

  “四个河南”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河南的具体化,是指“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建设。郑州航空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原则,大力发展在现代港区经济产业体系构建方面中的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引领全省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打造“富强港区”的同时,促进“富强河南”建设。郑州航空港紧抓核心价值观实践转化的突破口和载体,抓道德建设,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实践转化,建设“文明港区”的同时,带动“文明河南”建设。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抓手,紧紧扭住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加强社会矛盾的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认真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创新完善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打造“平安港区”的同时,探索带动“平安河南”建设。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航空大都市的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人居环境优美为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美丽港区”的同时,加快带动“美丽河南”建设。

  5.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带动作用

  郑州航空港充分发挥临空产业优势,将与航空相关的配套产业吸纳进临空高端制造业,在这些产业的前向、后向、侧向联系中,促成了航空港区向全省其他区域的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溢出和扩散,弥补了过去河南省高端生产要素不足的短板,进而带动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正是因为郑州航空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期启动,才使2014年以来全国性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河南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势上涨的可喜局面,特别是2015年全国进出口总额下降7%的运行格局中,地处内陆的河南省进出口总额逆势增长15.3%,加上河南省服务业持续调整力度较大,在GDP构成中,服务业占比从2013年的32.0%上升到2015年39.5%,共同支撑了河南省经济持续活跃发展。2015年全国GDP增长6.9%,河南省完成了GDP增长8.3%的优良业绩,GDP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相对地位持续上升。同时,郑州航空港发挥国际航空枢纽位居全国乃至亚洲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利用郑州机场二期工程逐步形成的航空客货运输能力,以更加开放的国际视野,加快发展航空物流、航空金融、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存储与处理、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教育培训、商务会展、文化创意产业等,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开创国际物流、跨境电子商务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局面,将进一步带动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促进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网络经济大省建设,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进行了必要的道路铺垫。

  6.对河南临空资源的整合作用

  伴随着郑州机场客货运输量的高速增长,郑州机场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热点。与此同时,河南省的洛阳机场、南阳机场、开封机场等客货运输能力远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按照创新发展和分享发展的最新理念,以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为目标的郑州航空港,未来的覆盖区域将更大,功能将更强,效率将更高。郑州航空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以郑州航空港为引领,以洛阳机场、南阳机场、信阳明港机场等为辅助的干支配套、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网络化运输机场体系,打造郑州航空港的主备降机场、高中端航空人才培育基地,有利于全省临空经济资源的整合,形成整体性发展优势。此外,郑州机场的卡车航班、综保区、海关等已经拥有的特殊资源也可适度放大效应,从而整合全省临空资源,让郑州航空港的临空资源为全省共享,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直接和间接效益,带动全省临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五、初步结论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发展融入国际前沿的临空经济

  临空经济是在国际航空运输体系支撑下全球发展的一种高端形态,是我们国家刚刚涉入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是国家发展临空经济的大胆探索,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胸怀认识和看待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创新勇气,围绕速度和国际化做文章,在生产性服务业上形成更大优势,大胆探索国际航空枢纽以及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子,为国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累经验,为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开辟新的渠道,为河南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升级奠定产业基础,通过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为当地老百姓创造更加实惠的发展效益。

  2.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发展临空经济大有可为

  郑州航空港发展的初步尝试,表现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过程中临空经济发展的巨大魅力。特别是郑州航空港客货吞吐量的高速增长以及带动河南省及周边地区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真实业绩,证明临空经济已经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充分说明国家在北上广之后下决心在地处全国地理中心的郑州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战略决策具有超前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已经并将继续对中西部地区培育当地发展新优势、开辟空中“丝绸之路”产生重大影响。随着郑州发展临空经济优势的进一步显现和国家支持临空经济发展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临空经济在中国进一步创造发展机会的潜力巨大,未来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正如约翰·卡萨达讲的那样,若能合理地将机场规划、城镇规划、商业选址规划进行有机结合,郑州有望成为中国领先的国际航空大都市。而国际航空大都市,对内将促进腹地经济发展,对外将形成空中“丝绸之路”,架起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的桥梁,促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

  3.郑州临空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发展模式创新

  《边缘城市》作者约耳·加罗指出:“城市的发展,总是依托当时最先进的交通方式。”《航空大都市》作者约翰·卡萨达指出:“长期以来,城市的轮廓与命运都取决于交通运输方式。”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对郑州和河南省发展临空经济影响巨大。临空经济最大的特征就是速度,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郑州也创造出闻名中外的“郑州速度”,这些“郑州速度”的背后,是当地投资环境的改善,是国际营商环境的优化,是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是中原发展优势的彰显,是区域发展新模式的探索。这些进步与跨越,正是河南省改革发展中最为抢眼的亮点。因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河南省未来全面深化改革和“五化同步”发展的方向,创造出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新模式,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闯出了新路。像河南这样拥有1亿人口大省通过实践创造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能标志着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80%以上的发达地区都集中在沿海或沿江地区的区域发展理论,面临一次由于航空运输方式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扩大,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热点重返内陆地区的契机。如果这种分析成立的话,发展经济学理论将出现重要创新,全球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出现历史性重大变化,地处内陆的一部分有临空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将迎来发展崛起的重要机遇。

  4.郑州临空经济发展为我们展示出未来区域发展新“四化”趋势

  2012年,全国GDP中服务业占比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中国迎来服务业全面发展的黄金期。与全省、全国的发展趋势一致,郑州临空经济发展也呈现新“四化”趋势:第一,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化。郑州航空港国际物流持续高速增长,跨境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云计算机和大数据服务高速发展,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为河南省加快建设服务业大省提供了巨大动力。第二,服务业发展信息化。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搭乘信息化的时代快车,充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机遇,将全面实现信息化。第三,信息业发展智能化。中国各种智能设备普及率迅速提高,特别是智能手机普及率全球最高,大数据研究与应用正在迈向智能化,而智能化将对我们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影响深远。第四,产业发展绿色化。当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大众最基本的需求,这种需求将迫使我们彻底转变发展理念,调整产业发展路径,重新整合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让蓝天、绿水、青山重新与我们为伍,全面提升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适应广大民众对绿色化发展的历史性追求。

  参考文献

  [1][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重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美]约翰·卡萨达,格雷格·林赛.航空大都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M].曹允春,沈丹阳,译.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曹允春,李晓津.机场周边经济腾飞与“临空经济”概念[N].经济日报,2004-05-25.

  [4]曹允春.临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模式及演进机制分析[J].城市观察,2013,(2).

  [5]曹允春.临空经济:速度经济时代的增长空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国际机场协会欧洲部.欧洲机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R].2002.

  [7]张占仓,蔡建霞.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8]任晓莉.把握实质精准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河南日报,2016-02-19.

  [9]张占仓.我国“十三五”规划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与战略预期[J].中州学刊,2015,(11).

  [10]陈爱国.把郑州航空港区建成中国中部自由贸易区[N].河南日报,2013-12-25.

  [11]张占仓.创新发展的历史规律与战略举措[J].区域经济评论,2016,(1).

  [12]第70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年会暨世界航空运输峰会举行[EB/OL].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602/c1002-25093382.html,2014-06-02.

  [13]Justin D. Stilwell, R. John Hansman.The Importance of Air Transportation to the U.S. Economy: Analysis of Industry Use and Proximity to Airports[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3.

  [14]G Camelia, S Mihai.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Air Transport[J]. Ovidius University Annals Economic Sciences,2010,Vol.x, No.1.

  [15]Stephen J.A. John D.K. The Airport City Phenomenon: Evidence from Large U.S. Airports[J].Urban Studies, 2013, Vol.50, No.6.

  责任编辑:澍文

  The Airport Economy Development of ZAEZ′s Innovation

  o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Zhang ZhancangChen PingPeng Junjie

  Abstract:As the growth pol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thway that airport economy lead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cludes: changing the regional elements endowment in micro scale, coupling with the industries in the hinterland in the medium scale, accelerating the tax revenue increase and employment growth in the macro scale. As a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airport economy, Zhengzhou Airport Economic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tion Zone (ZAEZ) plays a significant leading and demonstrating role in the following fields: deepening the reforms in an all-round way, promoting the "synchronization of five modernizations", building "one carrier and four systems", constructing "four Henan", accelerating the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supply-side and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of Henan airport.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needs to accelerate the airport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o integrate into the international frontiers. Airport economy will play a crucial part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innovation of ZAEZ development promotes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which shows the tendency of future regional new "four modernizations". The airport economy may change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tha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center locates in the coastal areas usually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open up a new era tha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center will return to the inland regions.

  Key words:airport economy;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Zhengzhou Airport Economic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tion Zone;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inland era

2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