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李佩甫:掘开生活深井 点亮灵魂的灯

    发表时间:2016-06-03 00:00 内容来源:大豫讲坛

    李佩甫 掘开生活深井 点亮灵魂的灯

      (李佩甫 ,河南省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8月16日凭作品《生命册》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作为一个作家,我已走过了三十八年的文学路程。写过十部长篇小说和一些中短篇小说、电视剧等,也获过一些奖项。我的体会是: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对时代生活有深刻的体察和理解

      作家是离不开时代生活的。深入生活是一个老话题了,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都是很重视的。在我的记忆中,这些年来,河南先后组织有五六批省直作家挂职。我也曾经到一个县级市当过两年挂职副市长。那时候,我一个乡镇一个乡镇走访……挂职两年回来后,我先后写了三部长篇和一些中短篇小说,收获还是很大的。

    李佩甫 掘开生活深井 点亮灵魂的灯

      (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

      去年,从北京回来后,我到鄢陵县进行了走访。这个县在我早些年的记忆里,是一句话:“鄢陵扶沟的,卖红薯干子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以前这里人穷,很落后,只有红薯干可卖。这次我下去看,却大不一样了。虽然是冬天,一路看去,公路两旁一片绿色,万紫千红。鄢陵的气候、土质特别适于苗木生长。改革开放后,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花木栽培基地,是“花的海洋、鸟的故乡”,是“南花北迁、北花南移”的中转站,是全国最大的花木销售集散地。走在街头上,我看了一对打着小旗的人,小旗上写的是“花都义工”。问了才知道,这些人都是生活在基层,有教师、医生、保安、花工,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去帮助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由此来看,这里的群众富了以后,精神生活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在单一的年代里,我们渴望多元。在如今多元化的年代里,我们又渴望纯粹,纯粹又会导致极端;社会生活多元了,自然会走向丰富,可丰富又会导致混乱。这是一个悖论,是需要我们深刻体察和认真思考的。

      “讲好中国故事”要有文学语言上的自省意识

    李佩甫 掘开生活深井 点亮灵魂的灯

      (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雕塑照)

      我们的文学正处在一个网络化、商品化时期,也是全民写作的时期。多元化是好事,全民写作本也是好事。但是,文学一旦失去了应有的水准和品格,失去了应有的境界和探索精神,失去了文学语言应有的思想性和想象力,其结果必然是庸俗化的泛滥。文学语言是一个民族精神语言的先导,是灵魂的灯。作为一个作家,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讲那样,要有“板凳敢坐十年冷”的勇气和耐心,杜绝浮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从人民群众的语言精华中吸取营养,找到最准确、最生动的表达方式。记得有一年,我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一员出访俄罗斯,在彼得堡的一个纪念馆门前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石头啊,你要像人一样坚强”。当时我很吃惊,觉得彼得堡的人太骄傲了。经翻译讲解才知道,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彼得堡被德军三面围困整整三年,一座城池几乎被炸毁,但他们没有投降,所以他们有资本敢于让“石头”向“人”看齐。我们中华民族也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比如“红旗渠”。当年,我去红旗渠采访,顺着太行山上的红旗渠走了整整一天,累坏了,也被震撼了。太行山壁立万仞,在饥饿的年代里,在半山腰里修这么一条渠,可以说是人类奇迹!采访后,我回来写了一部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还先后获得“飞天一等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最优秀品质,但我们这个民族还是太内敛、太谦虚了。

      “讲好中国故事”要有文体上的创新精神

      中国文学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由“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等以及学习西方现代派、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意义、意识流等……从内容的探索,到形式的探索,已走过了漫长的三十年。我们虽然出现了一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但客观地说,纯中国文体、汉语文本还未在世界上真正确立应有的位置(当然,莫言获诺贝尔奖算是一种认可)。特别是我这样的五零后作家,常常有跟不上时代的感觉。在俄罗斯,这叫“文明之痛”。所以,“讲好中国故事”,既要坚守文学的品格,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真正穿越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拿出完全具有中国风格、民族气派、具有经典意义的文学蓝本,我们责任重大。

      河南是个有一亿人口的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更需要作家对时代生活有更深刻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一段时间以来,省委宣传部在全省文艺界大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省文联、省作家协会通过多种途径、提供各种条件(或“选题式”或“资助式”或“定点式”),组织青年作家深入基层,并多次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的讲话精神,一再要求作家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与时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我想,作家只有在生活里挖上一口“井”,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好的作品。

      

      (作者:李佩甫 )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