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时代潮头 发思想先声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16-06-07 00:00

   立时代潮头 发思想先声

  ——“河南省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凝心聚力,日前,省社科联、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了“河南省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现刊发研讨会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郑州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博导郑永扣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力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大力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出思想、出理论、出人才、出大师,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对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及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要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特别支持。学科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基础和依托,要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积极扶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使其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生长点,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不断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着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创新。

  统筹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切实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包含两类学科,一类是人文学科,着重认识与解决人的精神问题,一类是社会科学,着重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要对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实质性的关注和支持,大力推动人文学科研究与推广的时代化、集成化、国际化和大众化,使之为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教结合,相互促进,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应着力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引领、立德树人功能,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诸要素有机融合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规划中,打通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机的教学科研共同体。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程传兴

  高校社科工作者不仅承担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任务,而且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必须坚持清醒的理论自觉。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做到真懂、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只有真懂才能真信。其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用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此外,作为社科工作者,要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并进一步深化研究,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到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各个方面。

  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第一,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基本的政治态度。第二,必须在是非界限上站稳立场。尤其是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始终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三,必须勇于担当服务社会的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有哲学社会科学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同时,作为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必须把培养接班人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

  必须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学习和运用这些方法,有助于社科工作者更好地开展研究,指导实践,推进工作。

  面对新形势做出新贡献

   □省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副主任、研究员喻新安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历史责任感,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面对新的形势,做出新的贡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求我省广大社科工作者始终关注一亿中原父老的福祉,以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要准确把握河南发展的历史阶段性任务,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围绕加快“四个河南”建设、决胜全面小康,深入研究,建言献策。

  坚持把问题导向作为基本遵循。要增强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解决了时代问题,才能把社会向前推进。所以,理论研究要把研究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要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三五”时期是河南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推动经济持续较高速度、较高质量发展,持续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加快四个大省建设,全面提升我省综合竞争力,力争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认识和破解。理论工作者要深入实际,适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径,提出新观点。

  坚持把理论创新作为永恒主题。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河南是人文社科大省,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要以推动我省社科理论创新为己任,加强对我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提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为繁荣河南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积极贡献。

  积极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阐释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光辉

  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是全省思想理论宣传的主阵地、主力军,也是集中展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新成果新动态的主窗口、主平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思想理论宣传的正确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自觉增强政治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强化为党立言发声的使命担当,主动组织策划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理论文章,使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要自觉强化导向意识和把关意识,把那些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和言论识别出来、剔除出去,决不能给错误观点和思潮提供传播渠道。

  聚焦时代主题,主动做好哲学社会科学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的宣传阐释工作。聚焦时代主题,要着力宣传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着力宣传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聚焦时代主题,还要结合我省发展实际,围绕贯彻实施“十三五”规划、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脱贫攻坚,加快“四个河南”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好理论解读和宣传阐释工作。

  改进宣传方式,努力把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声音传播好。要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和改进传统媒体的宣传方式,提倡文风清新、针对性强的理论文章。另一方面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新技术,扩大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覆盖面。例如,去年省纪委与报业集团联合开办的“清风中原”微信公众号,影响力位居全省前列,5月份和省委组织部联合开办的“两学一做”微信公众号,6月1日,河南日报金水河客户端正式上线,都为全省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提供了重要平台,也将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做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传播者

   □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吴宏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所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校是知识与文化集中的思想高地,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对于这块重要阵地,正确的、积极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消极的观念就会乘虚而入。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让青年大学生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把高校建成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坚强阵地。坚持以深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宣传为根本任务,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与平台。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努力做到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

  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密切联系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实际,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下功夫。防止和克服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和研究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在教材中“失踪”、在论坛上“失声”。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努力推出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

  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宣讲形式。继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吸引力和实效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与学生的思想关注点有效对接,回应热点、讲透难点、化解疑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把大道理、硬道理讲细、讲活。做到娓娓论道、循循善诱,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丁同民

  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注重深化应用对策研究,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为各级党政部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有益帮助。

  激发思想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征程中,不仅要解决“共富”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共识”的问题;不仅要解决“口袋”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脑袋”的问题。其实质是要解决“信仰”问题和“共识”问题。就全党当前而言,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等,迫切需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大力生产思想产品、思想精品,迫切需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主流观点、主流思想和建设性主张,迫切需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引导社会各阶层同频共振,凝聚社会正能量,进而解决社会各阶层,特别是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真懂真信的问题。

  提供科学方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就要为解决国家发展和我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科学方法。目前,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机构作为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提供更理性、更有效、更持久、更管用的科学方法。因此,急需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切实用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主要精力真正用在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上,用在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上升为“六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党中央提出、实施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基础,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系统总结、概括提炼,根据新的实践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形成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为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精神动力。

  ——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王永苏

  ●党校因党而生,是党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是领导干部进行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党校姓党,就是坚持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让党的旗帜在党校上空高高飘扬。

  ——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梁周敏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导向。为人民做学问,哲学社会科学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才能真正有所作为,不负时代与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既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紧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聚焦改革实践中全局性、战略性、针对性的大问题,回答民族复兴征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好“思想库”“智囊团”。

  ——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牛苏林

  ●对照讲话精神,对于从事社会经济的河南哲学社会科学学者而言,就是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准确把握河南发展的历史阶段性任务,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围绕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加快“四个河南”建设、决胜全面小康,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新乡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刘荣增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在研究中,选择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找出人民群众所关注,党政决策部门所头疼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导向”包括:一是以问题为表征,有规律的重大理论关切,以及重大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二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三是改革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这些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回答、解决、关照的问题,也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点所在。

  ——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新斌

  ●作为社科学者,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就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积极开展富有时代性、专业性的学术研究,吸取国外经验的同时不忘发展本土理论;应重视高校哲学社科育人功能,在完善学术体系的同时,培养出合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后备军。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把政策做得更实一些,把环境营造得更好一些,加大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引进和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陈爱国

  ●当今世界,物质诱惑太多,精神诱惑也多,稍有不慎,放松警惕,走上错误的道路。在“两学一做”教育中,党中央号召,全体党员要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说到底,就是要求共产党员要严格自律。同样道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要慎独自律,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更不能信口雌黄、随意放言。在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赵传海

  ●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为谁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郭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便敏锐地觉察到破解生态问题的重要性,抓住了时代的最强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无一不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具体体现。这些重大的理论创新已经指明了解决重大时代难题的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着力在贯彻落实上下功夫,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落到实处。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林志友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