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从新郑的崛起看黄帝文化的力量

    发表时间:2016-09-14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核心提示

      当代新郑,在沉寂了漫长岁月以后,再一次重新崛起。即使在十几年前,新郑在河南省和郑州市的经济地位,也谈不上名列前茅,可是这十年来,一下子蹿到第一位的位置,确实令人惊喜。新郑的崛起,给了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要实现崛起,决不可忽视文化的力量。

      启示之二:文化发展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启示之三:要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启示之四:弘扬黄帝文化要常态化、大众化。

      新郑历史上的两次崛起

      古代文献记载:“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至今,新郑仍有不少有关黄帝的文化遗存,如始祖山、黄帝故里祠、轩辕故里碑、轩辕桥等等。因此,今河南新郑即古有熊之国,有轩辕之丘,是黄帝的出生地,是黄帝建都的地方,也是黄帝生活和创业之地,考古界、史学界对此有共识。《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他统领黄帝部落于有熊国,带领族人开发产业、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创造文字、教化民众、治理社会、建立军队,使黄帝部落实力大增,黄帝美誉广而传之,各部落为之羡慕,各诸侯为之钦佩。当炎帝部落势衰,诸侯趁机互相侵伐,暴虐百姓时,黄帝出兵以征,平息战乱,包括炎帝在内的各路诸侯皆归顺黄帝。当蚩尤侵扰各部落时,黄帝又联合各部落擒杀蚩尤。最后,黄帝“合符釜山”,与炎帝部落、蚩尤部落等大小部落结成部落联盟,黄帝成为联盟盟主,遂统一中原,为中国的国家形成打下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为中华文化种子的孕育耕耘播雨,为中华文明曙光的升起破云驱雾。所以,几千年来,黄帝被中国人公认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中华民族心灵共祖。新郑是黄帝的故里、是有熊国和中原部落联盟的都城,是黄帝传世伟业的首创地,也是培育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前,新郑这个中原中部山区的一个山丘,自从出一个“轩辕”,就龙腾虎跃、气象万千,天变地变人也变,开创了一个新天地,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开创了一个新人类,开创了一个新文化。这个新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文化——黄帝文化。新郑就这样因为黄帝和黄帝文化,从“轩辕丘”上崛起,成为中原大地、中华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沉寂了两千多年以后,公元前765年,被周王分封于陕西华县一带的郑国,先后灭了郐国、东虢国,东迁于溱水、洧水交汇的新郑一带,新郑又一次成为国都。当时一百多个诸侯国纷争不已,内乱不止。公元前744年,郑庄公接位成郑国国君,他才华出众,治国有方,使郑国一度成为春秋初期的诸侯霸主。至公元前565年,郑简公接位。此时,郑国外部常受到周边各国欺凌,内部则贵族争斗,相互残杀,如《史记》曰:“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郑国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于是,郑简王改任子产为相,全权处理国务政务,以振时局。子产执政26年,做了几件于国于民皆有利的大事、实事。在政治方面,他先治内后治外,先治上后治下,以稳定内部政局。他力排众议,奖励为国办成大事的大夫一座城池,以激励众大臣为国效力;他坚决制止一贵族违反国家规定用鲜野味祭祀自己祖宗的行为,支持子产的大夫兴兵将这位对他忿忿不满的贵族赶出郑国,树立了正气;他严厉惩治犯了三条大罪的上大夫公孙黑,让其自杀而亡。在经济方面,他“作封洫”,即重新丈量确定各族各户田地的亩数;他“作丘赋”,即按照土地的多少征收军赋。在社会治理方面,他“铸刑鼎”,即根据郑国的情况,制定了一部法律,并将法律条文铸刻在大鼎上给予公布,解决了历来判别对错是非口说无凭的问题,更由于法律公之于众,晓之以民,起到了震慑和预防犯罪的作用。在思想文化道德教化方面,最大的特点是以黄帝思想道德为统领,他积极推行祭拜始祖黄帝,纪念黄帝功德,弘扬黄帝文化的活动,组织官方民间一起参与,把郑国的思想文化统一到黄帝的思想文化上来,以达到慎终追远、不忘祖宗,凝心聚力、增强团结,修身养性、提高素质的目的,取得了治国安民、稳定发展的良好效果。他还兴办乡校,让贵族与平民一起在乡校读书、议事、求知、明理。子产在思想文化道德教化方面的主张和做法,既利国又利民,在历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页。《史记》卷一百一十九、列传第五十九“子产”篇专门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来赞美子产的做法及其成效: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意思说,子产为相实施以思想文化道德教化为统领的治国之策,一年后,郑国的年轻人变得讲规矩了,犁田时犁都不会毁坏田埂。二年后,商人经商也不会抬高物价欺骗顾客了。三年后,城乡出现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景象。四年后,用来耕田的器具都放在田里不用带回家去。五年后,大家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人人都自觉遵守礼制了。总之,郑国在当时这样的乱世残局下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发展。到战国时期,郑国被韩国替代,韩国仍以新郑为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从春秋战国时期郑韩古国的历史看,新郑作为郑韩古国的国都,可视为新郑在历史上的第二次崛起。这次崛起,特别是郑国时期的崛起,黄帝和黄帝文化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新郑崛起的奥秘

      离新郑历史上第二次崛起又过了两千多年,如今的新郑是郑州市辖的一个县级市,面积873平方公里,人口140万(含常住人口80万)。改革开放以后,新郑从一个纯粹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二、三产齐步发展的经济大县。近十年来,新郑市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特别是2006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升格,弘扬黄帝文化力度加大,有力地带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由经济大县跃升为经济强县。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排名第45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排名第57位,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中排名第39位,全国工业百强市中排名第75位,是河南省唯一进入全国财政百强县市行列的县,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连续四年在河南省148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

      两千多年后,新郑再次崛起,其奥秘在哪里?

      弘扬黄帝文化,强力吸引外来投资。随着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升格和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连续举办,新郑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成为中华民族崇敬的精神家园。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来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时深有感悟地说:“河南是全体中华儿女心灵的故乡。”特别是2006年拜祖大典进行时,高空中围绕太阳出现一轮彩虹,彩虹一直停留到大典结束。大家普遍觉得,新郑是黄帝故里,是吉祥之地,是发迹之地,是圣洁之地,到新郑来投资发展,既是感恩黄帝的一种回报,也是在黄帝精神激励下创新创业的一个行动。所以,海内外特别是港台企业家纷纷来新郑投资发展。一时,新郑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地。连国内外知名的台湾大企业家郭台铭也把富士康搬到新郑。从2006年以来,新郑全市累计新招项目948个,协议金额达4050亿元,已到位资金738.2亿元,年均增长15.5%;实际利用外资13.88亿美元,年均增长15.5%;郑州市外境内投资587.5亿元,年均增长24.9%。黄帝、黄帝故里、黄帝文化的吸引力多么大!

      弘扬黄帝文化,努力加快创新发展。新郑原本是个小山丘,出生并生活在这里的轩辕,带领部落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不断的发明创造,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创造文化,治理社会,使远古时期的有熊国变强变富,逐步地联合各部落,统一中原,安定天下,轩辕成为黄帝,轩辕丘成为国都。古新郑的崛起,古中原的一统,古中华的发展,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黄帝和黄帝部落的创新意识、奋斗精神。在弘扬黄帝文化大大小小的活动中,使新郑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刻地认识到,新郑要发展、要崛起,必须把黄帝创新创造的精神和本领学到手,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新郑的再崛起。于是,新郑市全力以赴抓改革促发展,抓创新增活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新型社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构建了“两城、两镇和若干新型社区及特色保留村的空间布局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新郑实际、富有新郑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新郑道路’”。在项目建设方面,探索推行拟招项目预审评估、经济运行分析月例会和项目首席服务官等制度,有力地推进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在民生方面,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新郑”,切实做好每年的“民生十件实事”,解决了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在破解发展瓶颈方面,按照“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债券化、债券市场化”的思路,重点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在提升行政效能方面,抓好“改、理、减、缩、消、建”六个环节的工作,“改”即改革审批制度,“理”即梳理权责清单,“减”即削减审批事项,“缩”即压缩审批环节,“消”即取消行政许可事项,“建”即新建红黄黑三色旗评定制度,考核行政效能工作,使政府行政效能大大提高。就这样发扬黄帝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依靠改革创新,使新郑用新理念、新制度、新办法、新活力,适应经济新常态,形成发展新局面。

      弘扬黄帝文化,合力推进全面小康。黄帝在新郑执政时期,带领先民们做了大量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民生改善的事情,如播五谷、种草木、修屋宇、制衣裳、造车船,又如作历法、创文字、推算术、谱音律、定嫁娶,再如筑城池、立规矩、建军队、守疆土、设大臣。所做的这些创造性的大事、好事、实事,有力地促进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百姓生活有效改善。《史记·五帝本纪》用“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来赞扬黄帝的开拓惠民精神和伟大的创业功绩。学习和弘扬黄帝这种重发展、惠民生的精神,使新郑市各级领导班子深感责任重大,认识到只有在当年老祖宗辛勤耕耘的这块土地上,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对得起始祖黄帝,对得起故里百姓。于是,新郑市委、市政府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确定“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继续巩固和保持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力争提前三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居民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翻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初步实现现代化,基本实现全域城镇化,初步建成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围绕这个宏伟目标,新郑市委、市政府决心带领全市人民进行以打造“七个新郑”为载体的,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决战。这“七个新郑”是:实力新郑、宜居新郑、活力新郑、幸福新郑、美丽新郑、文化新郑、平安新郑。进军号已吹响,决战令已发布,今日新郑正动员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力量中,就有古老而新生的黄帝文化的力量。

      弘扬黄帝文化,大力促进凝心聚力。《黄帝巾几铭》说,黄帝深知“予居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惕惕恐朝不及夕。兢兢栗栗,日慎一日。”为此,他非常关注民意民情民利,十分重视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为民谋利,建立和谐的君民关系。《商君书·画策》记载,黄帝还想法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的礼规,目的是让人们各明其分,各安其位,各守其规,建立有序和顺的家庭和君臣关系。黄帝本部落内行仁义、重德治、守规矩、安民心、和人际的做法,还影响周边部落。《尸事》曰:“四夷之民,有贯胸者,有深目者,有长肱者,黄帝之德常致之。”使周边部落仿照黄帝之德,行崇德尚和之举,黄帝部落与周边部落也建立了和睦关系。这以后,黄帝“合符釜山”,与炎帝、蚩尤部落结盟,大小部落皆入盟,推黄帝为盟主,统一中原,黄帝即“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在弘扬黄帝文化的过程中,黄帝崇德尚和的精神给新郑广大干部群众留下深刻印象。河南社会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河南河南何其难,河南河南和不难。”河南曾经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省,经济基础薄弱,人多地少,加上天灾人祸频发,在较长一个时期内斗严重,社会不太稳定,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河南河南何其难”。但是近一二十年来,省委高度重视班子团结问题、干部团结问题、社会团结问题,号召全省干部群众响应中央的号召、回应群众的呼声,“团结起来,振兴中原”,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所以,“河南河南和不难”。

      黄帝的精神和河南的现实,深刻地教育了新郑的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他们决心要把黄帝故里建设成为班子和好、干群和顺、家庭和美、社会和谐、天人和合的美好新郑。市四套班子在市委的领导下,互相支持,相互补台,杜绝内耗,合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广大干部亲民爱民,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责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解难事,干群关系极大改善。评选文明家庭,促进家庭和美。树立“宁可早动干戈不出事,不要大动干戈去捂事”的理念,落实“大接访、大排查、大化解”工作制度,创新社会治理,积极化解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倡导绿色发展,争创生态优势,创造“天人和合”的美好景象。现在,走在新郑的大街小巷,走在新郑的山乡农村,到处呈现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黄帝故里正朝着新的更加光明的目标前进。

      弘扬黄帝文化,着力培养故里新人。远古时期的黄帝十分重视对百姓的教化。他从生产技术上教化,把播五谷、种百草、养蚕织布、建屋制陶的技能教给百姓。他从生活知识上教化,把防洪抗旱、蓄水储粮、防病强身、识别天象、使用乐器等知识教给百姓。他更从道德操守上教化,把有关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朴素的道德意识、行为规矩教给百姓,以加快人们习性的转变和社会形态的转型,缩短中国古人从野蛮人向文明人转化的时间和距离,缩短中国社会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转化的时间和距离。黄帝这些伟大的功绩,极大地激励新郑干部群众培养文明新人、创建文明新城的热情。新郑大办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职业学校、高等院校、干部培训基地一起抓,一个县级市有大专院校10多所,在校师生20多万人,是河南省大学最多的县级市。还兴办一所中外合作的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仅外籍教师就有上百人,还办有台资的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等。新郑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新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持续加强对黄帝故里核心区、郑韩故城、裴李岗文化遗址、具茨山岩画、古枣园的保护开发,不断提高历史的丰满度;深入挖掘黄帝文化内涵,启动黄帝故里景区二期工程,建设好中华姓氏博物馆、国学馆、市博物新馆、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展示工程,锁住“城市记忆”;加快特色文化乡村建设,留住“乡村记忆”;推进新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综合文化中心、村史馆等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服务体系,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市。新郑更重视思想文化、精神文明建设,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全民参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活动,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黄帝文化宣传结合起来,要求广大干部群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具体的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黄帝精神,建设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乡村、文明家庭,培养和造就文明新人。这些年先后涌现了“全国最美家庭”刘永芳家,“河南文明市民”宁根山,“郑州市文明市民”朱永恒、杜淑先、冯建芝、郭连喜,“敬业奉献模范”史秋如,“中国好人”道德模范范如增、刘金镏,“感动郑州人物”刘静,“郑州道德模范”高宝林等一大批新郑文明新人,为古老的黄帝故里增光添彩,为故里的崛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新郑崛起的启示

      当代新郑,在沉寂了漫长岁月以后,再一次重新崛起。即使在十几年前,新郑在河南省和郑州市的经济地位,也谈不上名列前茅,可是这十年来,一下子蹿到第一的位置,确实令人惊喜。新郑的崛起,给了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要实现崛起,决不可忽视文化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走向强大,要靠三个力量:一是经济力量,二是文化力量,三是国防力量。三个力量,缺一不可。经济是硬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硬碰硬、实打实的物质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经济力量对于国家、民族来说非常重要。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国家的精神动力,没有支柱、没有动力的国家、民族是站不起来的,也是前进不了的。因此,文化力量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国防是大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保卫自己、抵御敌人的“钢铁长城”。因此,国防力量对于国家、民族来说也非常重要。从力学的角度来看,三脚支撑是最便捷、最稳定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崛起发展,走向强

      大,必须要有经济、文化、国防“三脚支撑”才能实现,这“三脚”即三股力量缺一不可。新郑的崛起,也遵循了这个大原则。国防是国家层面的事,对于地方来说,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必须两手并举、两轮驱动。这些年来,新郑通过改革开放,挖掘自我发展的潜力,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同时,新郑通过改革创新,强化思想文化教育,大力开发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使文化软实力大大提升。正是这样经济、文化两手并举、两轮驱动,有效地加快了新郑崛起的步伐。

      启示之二:文化发展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古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深厚的思想文化结晶,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经验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有繁荣发展的中华文化作为支撑和动力;而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又必须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郑市这些年来,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总体布局,像抓经济建设一样,下大功夫抓文化建设;而抓文化建设,又把充分发挥新郑传统文化深厚、丰富的“突出优势”,把传承和弘扬以黄帝文化为主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放在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上,不断推向深入,不断形成高潮,使新郑成为我们国家发掘和研究黄帝文化的重要基地,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心灵故乡,成为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的精神家园。一年一度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一年一度的黄帝文化国际研讨会,已成为我们国家一张金色的文化名片,吸引天下的炎黄子孙,各地的黄帝文化崇敬者、研究者、传播者、教育者纷纷到新郑来,祭拜始祖黄帝,参观黄帝故里,弘扬黄帝文化。黄帝故里景区,每年都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瞻仰黄帝圣像,了解黄帝伟业。这些活动,已成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点缀在中原大地。

      启示之三:要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段话涵盖了三层意思: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中华文化这一体系;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这“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共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就是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就能区别出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不同,就能认准这是中华民族而非别的民族,就能发现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一定要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重此轻彼。新郑市在这方面做得是成功的。他们大力弘扬以黄帝文化为主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有模有样,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他们发掘革命文化资源,特别是日本侵华期间,新郑大量百姓被杀害、被污辱,中共新郑县委建立抗日统一战线,通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救亡农民协会,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协助八路军建立密禹新抗日武装指挥部,拔除日伪据点,打退日军对根据地的进攻,有效地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新郑有关部门把这些史实,编写成县史、乡史、村史,对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辛店镇人和寨村的村民们自发捐资出力,在村头建立一座“人和寨日军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用以教育村民牢记血泪仇,树立爱国情。他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特别是从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三个方面入手,把这一教育实践活动持久、深入、生动地开展起来,有力地推动新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启示之四:弘扬黄帝文化要常态化、大众化。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不能一阵风,要常态化。文化的力量不是急风暴雨,而是和风细雨,要靠慢慢地浸润,要靠不断地灌输,要靠执着地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入心入脑,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不能学究式,要大众化。文化的力量在书本上是显不出来的,靠写文章也是写不出来的,只有与实际相结合,与民众相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才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新郑市在弘扬黄帝文化的工作中,走的就是常态化、大众化的路子。关于常态化,新郑市的做法,一是年年有计划、年年有安排,而且每年计划、每年安排不炒冷饭,常搞常新。如一年一度的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每年都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来确定主题,从不重复。二是紧密结合中心工作来做弘扬黄帝文化的事,既让黄帝文化成为推动工作的精神力量,又使黄帝文化在与实际工作结合中得到创新发展。如弘扬黄帝重民精神就与市里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在弘扬黄帝重民精神的过程中,推进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在为民办实事的过程中,让黄帝重民精神深入弘扬。这样就使弘扬黄帝文化能够常态化,避免一阵风一阵雨。关于大众化,新郑市的做法,一是弘扬黄帝文化的工作一定要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家庭,让全社会各个方面都结合自身的情况,学习黄帝文化、弄懂黄帝文化、弘扬黄帝文化,在新郑可以说是人人知黄帝、个个拜黄帝、家家尊黄帝,黄帝的功德都能说出一、二、三来。二是用老百姓易记易懂、爱听喜看的形式来宣传黄帝文化。新郑市有关方面编了关于黄帝传说的故事、画册,分发给广大市民;还参与拍摄制作了大型3D电影《轩辕大帝》,组织干部群众观看;还专门编印了通俗易懂的有关黄帝文化的画册等,供中小学生阅读;还组织力量,在互联网和手机上宣传黄帝文化等,使黄帝文化在大众化的过程中,进入普通百姓家,进入干部群众的头脑,进入青少年的课堂,成为全社会的精神食粮。⑩5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