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学刊2016年第7期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6-11-29 00:00
  

 中州学刊2010年第7期

中州学刊2010年第7期中州学刊2010年第7期

 中州学刊2010年第7期中州学刊2010年第7期

  附:重点推荐文章两篇 

  

  中州学刊2016年第7期

  【学习贯彻习近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努力肩负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魏一明 张占仓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明确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性任务,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整合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殷墟文化、黄河学、洛阳学、两宋论坛等研究力量的基础上,尽快推动中原学研究,努力打造中原学派,服务中原人民,繁荣中原哲学社会科学。

  关键词:习近平系列讲话;哲学社会科学;中原学;洛阳学;中原智库

  中图分类号:C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7-0001-06

    收稿日期:2016-06-30

  作者简介:魏一明,男,中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郑州450002)。

  张占仓,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郑州450002)。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①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社科院作为专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一、时代呼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他说,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生产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进步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在这样崭新的环境中,我们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重大实践创新,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正在稳步崛起,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着空前的巨大变化。②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给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提供了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中,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深入研究和回答。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面对”深刻分析了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回答的时代课题。

  第一个“面对”,是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这种新形势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时代课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独有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凝聚民心最基本的力量。众所周知,自从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国家被西方列强蹂躏,四分五裂,逐步变为“东亚病夫”。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全中国人民逐步被组织起来,我们经过千辛万苦,牺牲了无数先烈,才换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我们党之所以如此强大,至今仍然被西方势力想方设法攻击和丑化,就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必须坚定不移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二个“面对”,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这种新形势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课题。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第三个“面对”,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这种新形势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课题。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第四个“面对”,是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这种新形势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的时代课题。我们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深入思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五个“面对”,是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这种新形势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时代课题。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面对”和迫切需要回答的五个方面的时代课题,找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历史方位和责任担当。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党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能没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不能没有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依托。面对新时代和新形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繁重。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感受到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那份沉甸甸的担当。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当前,河南正在深入贯彻中央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积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持续深入实施四大国家战略规划、推进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发展动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努力使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③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河南实际,提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网络经济大省,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河南的发展还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水平低、脱贫攻坚任务重、体制机制不活等时代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通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提供思想动力、学理支撑、科学方法、政策措施、决策依据等。作为河南省专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智囊机构,省社科院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历史重任,要动员全院力量,投身火热的伟大社会实践之中,深入基层,贴近民生,了解社情民意,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分析研判,洞察历史走向,及时为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地方党委与政府提供专业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服务,大胆承担起地方社科院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人类社会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进程,特别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性。他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④在新的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论述,充分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要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⑤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尽管,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但实事求是地讲,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一些同志懒得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甚至个别同志还以批评马克思主义为“时尚”,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当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根本的是坚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润泽灵魂。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最鲜活最集中的体现。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深刻理解增强党性修养、践行宗旨观念、涵养道德品格等基本要求,把握贯彻其中的精髓,做到真懂真信真用,进而形成清醒的理论自觉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科研工作者的情怀问题。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家国情怀。古人做学问是有情怀的。这种情怀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这样一种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具有这样的家国情怀,对人民怀着深沉的爱。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者,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上深深的社会烙印。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民著书立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要解决好怎么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融入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认真研究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

  三、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动鲜活的实践创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宏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广阔空间。我们要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从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从群众中发掘思想智慧,从一线讨论热烈的思想火花中领悟时代闪光点,并进行学理分析、理论提升、规律研判,最终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善于从无字句处读书,探索“解剖麻雀”式的蹲点式调研方法,真正感受实践的力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群众期盼,确实提出具有科学意义的对策建议。

  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每一次关键性进步,都离不开基层的实践,离不开群众的智慧。30多年前,正是安徽小岗村率先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束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的改革,为真正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准备了基层实践经验。毛泽东指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根植于群众中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注重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曾指出: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代表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反映着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两对关系之间的差距。现实中产生的每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寻求解决的路子和举措。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人类的社会实践,说到底,就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实现人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首要法则。我们必须植根社会实践,认真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

  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这既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中国和平崛起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研究素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吮吸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做到体现“六个性”。当前,我们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们一定要立足这些生动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世界、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在弘扬真理的实践中,以世界眼光科学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进步带来的机遇,为人类发展创造的优秀思想,为世界和平带来的阳光和雨露,并集时代的力量和全民族的智慧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架构。⑧

  四、努力打造中原学派服务中原人民

  作为中原智库建设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要认真系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专心致志围绕中原做学问,肩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⑨,立足中原大地,根植中原文化,凝练中原智慧,创新中原思想,提升中原智库,打造中原学派,解决中原问题,服务中原人民。

  立足中原大地,根植中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夏朝到元代34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千百年来,这片厚重的土地上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中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作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河南省社科院的职责就是为推动河南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成果。这种责任决定着河南省社科院必须坚持立足中原大地,根植中原文化,在中原大地上探寻适合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和策略。河南省社科院在研究回答河南改革发展创新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时,要做到善于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生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善于从中原文化的根源性、包容性、开放性特征中汲取养分,进行系统研究、整理和提升。

  凝练中原智慧,创新中原思想。2013年10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给领导干部讲话时强调: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是凝练中国智慧的典范。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多处引经据典,比如“计利当计天下利”“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等。这些古人的睿智语言,生动传神,极具启迪意义。自古以来,中原人创造了许多杰出的思想成果,这些成果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形态。作为中华思想文化的四大支柱,儒、道、法、佛都与中原地区有着深厚的渊源。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以《愚公移山》精神,为新中国建立奠定了最重要的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原大地英雄辈出,先后涌现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和艰苦奋斗的焦裕禄精神,在最困难年代带领当地人民修建红旗渠的杨贵和以他为代表的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完成了影响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孕育出南水北调精神,等等。对这些闪耀着真理光芒的亘古烁今的中原智慧,河南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担当。要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本着科学态度,深入进行研究,挖掘传统思想精华,凝练中原智慧,并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创新中原思想,为让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提供思想支撑和精神力量。

  提升中原智库,打造中原学派。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河南要按照中央提出的智库建设基本标准,统筹推进各类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原智库体系,打造一批政产学研对话交流、理论实践互动共促、资源信息互联互通的智库合作平台,培育形成一批致力于决策咨询研究、跨机构跨领域协同创新的高水平智库,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智库带头人和研究骨干,建立一套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智库力量整合、智库成果转化、智库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决策参考方面实现新突破,提高智库服务于决策咨询的能力,大幅提升中原智库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要坚持以任务带学科的方法,通过大量实践,锻炼和造就一批服务于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地方党政机构的优秀人才队伍,特别是通过对中原传统文化历史研究和当代河南四大国家战略规划深入实施的跟踪与系统研究,在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殷墟文化、黄河学、洛阳学、两宋论坛等持续研究的基础上,尽快部署足够力量开展中原学研究,深刻认识中原发展、演变和崛起规律,打造扎根于中原沃土、倾心服务于中原大地的中原学派,在中部崛起和中原崛起过程中,培育出一批根深苗正的中原英才,重振中原雄风,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决中原问题,服务中原人民。当前,河南省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既为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有更大的作为。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投资增长后劲不足,部分行业困难加剧产能过剩,一些企业亏损严重,一些中小城镇房地产库存过大,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种粮比较效益下降,金融风险隐患增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严重雾霾天气频发,重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与人民期待还有较大差距等,已经成为省委省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要主动配合省委省政府,紧密联系河南实际,把增进中原人民福祉、提高中原人民幸福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接近百姓,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倾听老百姓的呼声,科学、客观、公正地提出决策参考意见与对策建议,充分发挥专业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基本功能。要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要求,学习中国社科院和上海、山东等地方社科院的做法和经验,尽快启动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组织管理创新,引导广大社科工作者准确把握河南发展的历史脉搏,务实开展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多出标志性成果,不辱使命,无愧于中原崛起的伟大时代。

  注释

  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6年5月19日。②张占仓:《我国“十三五”规划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与战略预期》,《中州学刊》2015年第11期。③张占仓:《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河南日报》2016年5月11日。④参见王伟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体会》,《光明日报》2016年5月20日。⑤王伟光:《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人民日报》2016年6月8日。⑥参见赵素萍:《大力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河南日报》2016年5月31日。⑦赵素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光明日报》2016年6月13日。⑧张占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突破》,《河南日报》2016年5月31日。⑨李宏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河南日报》2016年5月4日。

  责任编辑:浩淼文刀

  Make Efforts to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onstructing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i Yiming Zhang Zhancang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roposed a series of new ideas, new thoughts and new viewpoint on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conference, which were clearly defined the historic mission of constructing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became the outline to speed up its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nd implement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 by unequivocally adhering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deeply rooting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integra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 sculture, Heluo culture,Yinxu culture,studies of Yellow River and Luoyang,as wel las forum on the Song dynasty, we should promote the Central Plains research as soon as possible, strive to build the Central Plains school, provide service to the people of the Central Plains, and carry forward its prosperity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Keywords:Xi Jinping′s series speech;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tudies of the Central Plains; studies of Luoyang; think tank of the Central Plains

  

  中州学刊2016年第7期

  【学习贯彻习近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

  李太淼

  摘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道义性,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前提,是增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坚定性、自觉性的思想认识前提。要充分认识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性。正确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注意防止否定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7-0007-04

      收稿日期:2016-06-24

  作者简介:李太淼,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社长,二级研究员(郑州45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问题,对我们进一步搞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要在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更好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道义性

  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问题。可以说,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道义性,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理论前提,是增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坚定性、自觉性的思想认识前提。

  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不是说教,而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部分组成的严密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整个学科体系的灵魂、基础和根据,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客观世界形成了一系列基本原理,如关于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原理,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原理,关于阶级和国家的原理,关于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原理,关于社会主义的原理,等等。正如习近平所论述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

  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改变世界’。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②正如习近平所说,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真理性、科学性、道义性,它才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显示了巨大精神力量。它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民族民主革命浪潮。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可以说,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

  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道义性,必须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研究、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我们必须深学、真学,才能把握其精髓,领悟其真谛,掌握其灵魂,也才能有效解决真懂真信问题。时下,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虽然绝大部分同志都有清醒的认识,但也有一些同志存在糊涂认识甚至是错误认识;在现实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也还存在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现象,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认识问题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还研究不够、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反映出我们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我们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建设工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研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要通过切实搞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教育和宣传工作,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真正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认识所掌握,从而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自信、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充分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性

  在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此论透彻深刻。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笔者认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至少有两方面突出的意义。

  一是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需要。习近平说,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此话发人深思。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遭列强侵略、蹂躏,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不聊生,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诞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中国化、时代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特别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选择。从更深层次上讲,中国道路的选择,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特征,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智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深层次的历史角度和精神角度讲,正是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需要;从现实政治角度看,是肯定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合理性、进步性的需要,是坚定“三个自信”的需要。

  二是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密切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加科学地观察、认识、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各种现象并揭示现象背后所蕴含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途径。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研究者就可能陷入神秘主义、不可知论、虚无主义、神学、迷信的泥沼。历史上有不少很有建树的学者、思想家由于缺乏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而导致自己的观点、学说最终走入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才能更好地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创新、学术创新,才能更好地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才能更好地研究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很显然,理论的需要最终都来自实践的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来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

  三、正确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是问题的关键。要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必须注意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主要解决的是一个态度问题、立场问题,同时也有世界观、方法论问题。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内容、重要观点。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要求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拥有人民情怀。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地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心中装着人民、想着人民,要有为人民著书立说、为人民代言献策的使命担当意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要求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察民情,体民意,听民声,集民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多出一些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成果,多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独特贡献。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还必须在实际研究工作中注意防止三种不良倾向性问题。第一种是为少数人利益代言的问题。要谨防个别专家学者的研究为个别利益集团所绑架,不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而是为极少数人服务,成为个别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第二种是闭门造车、“独善其身”的研究倾向问题。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不关心人民疾苦,不考虑社会需要,躲在自己的“象牙塔”里自得于“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研究。第三种是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作用下的研究倾向问题。不能正确对待研究工作,把著书立说、出成果仅仅看作“稻粱谋”,看作为自己谋利获利的“工具”,在研究中存在投机取巧、营私舞弊、沽名钓誉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曾指出,过去的哲学都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立足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天职。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要注意研究战略性问题、前瞻性问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行客观判断,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要切实搞好智库建设,提高智库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问题导向,就要注意克服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两种不良现象。一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脱离实际研究现象。不联系实际,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从书本到书本,“喊口号”式的研究,说起来头头是道,写起来洋洋万言,但对解决实际问题提不出任何良策。另一种是盲目崇外,照抄照搬他国经验和理论现象。不研究、不结合中国的国情、民情,盲目把其他国家的一些理论学说、政策主张奉为圭臬,当作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这两种倾向都偏离了问题导向意识,都无助于中国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③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必须正确处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继承,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活力,失去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变迁、实践变化、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中国新时期的社会实践,指导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四要注意防止三种错误的思想倾向。要正确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在当前的哲学社科界必须注意防止三种错误的思想倾向。第一种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已过时的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提出的个别论断、个别观点、个别行动纲领,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历史局限性,如关于社会主义的多国胜利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的论断等,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却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永恒的价值。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简单地等同起来,认为只有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观点才是马克思主义”④。第二种是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是:僵化地、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具体观点、论断;总想在马恩著作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⑤正如有学者所论述的,“教条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照抄照搬,照葫芦画瓢,不动脑子不下功夫,看起来是全盘接受,实则是阉割马克思主义精神”⑥。第三种是实用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是:把马克思主义标签化、虚空化、庸俗化,当作“装饰品”“挡箭牌”,“随意裁剪”“为我所取”。有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观点、表述穿凿附会,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比如,有学者认为100多年前的马克思、恩格斯就主张社会主义实行个人所有制、实行市场经济等。有人把自己的一些思想观点甚至是不正确的思想观点都贴上马克思主义标签。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显然是错误的,而教条主义地、实用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样是非常有害的。要正确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防止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坚决反对和防止教条主义地、形式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坚持、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才能正确发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注释

  ①王伟光:《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求是》2015年第7期。②③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河南日报》2016年5月19日。④杨耕:《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光明日报》2016年6月23日。⑤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编译局编:《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出版社,2011年,第245页。⑥曹建文、商志晓、郭建宁、韩振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五个核心问题》,《光明日报》2016年5月27日。

  责任编辑:文刀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Marxism o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Li Taimiao

  Abstract: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truthful and moral nature of Marxism in a proper way, which was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to insist on Marxism as the guiding theory and was the ideological premise to strengthen firmness and consciousness of the whol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workers to insist on it. Peopl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realize that it is significant to insist on Marxism in the work of China′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In order to fully achieve the guiding role of Marxism, it will still be primarily oriented towards people and problems, it will adhering the living soul of Marxism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prevent the damage from the unti-Marxism, dogmatism and formalism.

  Keywords:General secretary XiJinping;Marxism;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