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实施金融创新 助力“四农”发展

    发表时间:2016-12-01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实施金融创新 助力“四农”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金融助力‘四农’发展”专题研讨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如何对这部分人给予充分关注,帮助他们转型为城市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是值得深入研究和认真解决的迫切问题。

      近年来,河南金融界在党中央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配合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紧紧聚焦农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河南实际,认真扎实开展金融扶贫、普惠金融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为此,河南省金融学会和河南日报联合举办专题研讨会,邀请来自全省理论、金融及农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就金融如何助力“四农”发展,服务全省经济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今日刊发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期望对加快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发展普惠金融破解“四农”困境

       □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徐诺金

       近年来,河南“三农”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美丽乡村”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但是,河南“三农”持续发展困难重重:农业持续增收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趋严峻,农业供给结构性矛盾凸显,农产品“优的不多,多的不优”,“空心化”问题突出,生活环境不容乐观。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但“三农”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是没有意识到从广大农民中衍生出多达2.77亿户籍是农民、职业是工人的农民工,逐渐演化成为与传统农民、城市市民相异的社会群体。这部分人大城市“进不去”,无法公平地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以至于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长期“钟摆”于城乡之间,制约农业发展,阻碍农民增收,掣肘农村进步,成为制约“三农”发展乃至工业化、城镇化的“梗阻”。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在认识上要将农民工从“农民”中分离出来,与“农业、农民、农村”并列为“四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其次,要实现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城市市民和城市主人转型,保障农民工在城市“进得去、留得下、过得好”。再次,要从城市和农村“两端”发力,加快推进农民工转型和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活条件并举,打通农民工进城、城市资本下乡的双向流动通道,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机互动”。

       解决占全国十分之一左右的河南农民工问题是破解“四农”困境的关键,而有效的金融支持则是实现“四农”发展的重中之重。2015年以来,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以普惠金融为着力点,通过金融创新有力支持河南“四农”发展:以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创新为突破口,探索普惠金融支持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为进城农民工购房、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子女教育等提供信贷支持;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通过“信用+信贷”模式解决“三农”的信贷投放不足问题。

       当前,普惠金融支持河南“四农”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16年9月底,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4501.7亿元,同比增长11.3%;在全国出台首个《金融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省农业银行推出“农民安家贷”,已投放84亿元,惠及农户3.1万户;推动省国家开发银行与省扶贫搬迁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35.8亿元授信及10亿元专项基金备案;53个贫困县贷款余额4582.5亿元,较年初新增858亿元;全省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71.1亿元,同比增长105.6%;创建“普惠金融一网通”微信公众号,目前已在全省6县顺利试点运行,关注用户已达3.2万人。

      弥补发展短板 实现河南振兴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张光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省委书记谢伏瞻在刚刚闭幕的省第十次党代会的报告中也特别强调:“推动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业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大,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分割,农民工群体长期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在城市一端的农民工由于缺乏归属感,生产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农村一端的留守农民由于缺乏现代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农业生产效率长期低下,日益成为制约河南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只有将农民工从农民中分离出来,以“四农”新视野给予充分关注,切实推动农民工转型为城市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形成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城乡社会生产力,才能有效弥补河南经济发展的“短板”,真正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近年来,河南金融界在党中央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配合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紧紧聚焦农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河南实际,认真扎实开展金融扶贫、普惠金融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一是围绕进城贫困人口,制定金融支持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意见,围绕置业、创业、就业和子女教育等需求提供金融服务,助力贫困农民工率先脱贫。

      二是针对农村贫困人口,为有能力创业、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提供小额信贷资金,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农田水利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支持,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实施“百亿扶贫再贷款计划”,为53个贫困县安排100亿元扶贫再贷款限额。截至9月底,共为全省53个贫困县发放扶贫和支农再贷款64.7亿元。

      四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开展公共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服务下沉,加大对“四农”、小微企业、创业就业者的支持力度。

      当前,正值全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之际,认真探索金融如何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和农民工,服务全省经济建设,一定会对农业大省河南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所帮助,对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省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王永苏

       河南农业的短板是超小规模的细碎化经营模式占比大,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滞后,导致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农业人多地少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持续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应出台促进土地流转的系列政策,包括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供应、集体建设用地入市、非农产业投资向城市倾斜、惠农政策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对一次性永久转让土地承包权的进城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等。建立健全边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郊区农业用地之间的置换机制,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基础上满足城市建设用地需要。

       降低规模经营主体的耕地流转成本。首先,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要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方针,允许、鼓励规模经营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业结构,生产那些市场价格比较高的非粮农产品,真正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次,健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让进城农民无后顾之忧。最后,制定政策鼓励进城农民长期和永久性转让农村土地承包权。

       把补短板的着力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上。让绝大多数农民向非农产业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持续稳定转移,从事非农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因此,新农村、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要以产业发展和就业岗位为基础。对于那些远离城镇的一般农村,特别是贫困深山区、滩区的农村,应该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农民向城镇的转移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三山一滩的扶贫开发要尽可能与推进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

      破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喻新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此,我们要着眼于破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要素支撑不足等突出问题,着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强化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协同培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绿色高效技术集成模式攻关和试验示范,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信息化技术与农机农艺相融合,推进农业物资装备现代化。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构建高效的农业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等。

      创新农村金融保险体系。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鼓励银行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授信管理流程。要创新涉农融资担保方式,推动大型农机具、专利权、商标权、股权、债权、保单、仓单等纳入抵(质)押担保范围。

      创新农业产品流通体系。推进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产地直销配送市场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基地型农产品物流园区等产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包装仓储、电子结算、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园区冷藏储存条件和商品化处理能力。

       未来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创新

       □河南大学教授耿明斋

       当前,整个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结构调整的过程,这个结构调整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四农”问题,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民大规模进城,使得农村居住形态、居住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以小农户为主的经济活动主体,一定会被家庭农场所取代。为此,面向“四农”的金融服务也要随之创新。

       农村将来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主体,是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实行的是成本核算,因为其本质是企业。家庭农场往往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拥有300亩、500亩土地的家庭农场将比较普遍。这种规模的家庭农场对金融服务肯定有需求,它既需要存款,也需要贷款。所以,将来农村金融服务应主要围绕家庭农场的培育做工作。家庭农场的培育是我们推动农村经营结构转变,推进新兴经营组织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理应是金融服务重点倾斜的领域。家庭农场需要金融服务,需要金融支持,但家庭农场的抵押途径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地方已经在开展两权抵押的试点工作,将耕地的承包权、经营权进行抵押。其实,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也可以尝试抵押。因为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具有永久性,这使得农村宅基地的信用基础更加牢固。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两权的确权登记工作,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要大胆创新,大胆尝试。

      重塑市场化农业经营主体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云

      当前,我省农业的经营格局仍然是以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可以说,当前农业供给领域出现的供需错配、质量效益不高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本质上就是农业的经营主体不适应市场规律的结果。

      在新的形势下应对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必须重塑市场化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主体再造。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再造,本质上要求全面营造有利于农业市场化主体成长的“生态环境”,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农产品价格体系等支撑。在此基础上,有两点需要重点把握:一是重视制度基础的构建。持续推进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构建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只有要素充分流动了,土地流转才能稳定并长期化,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才能在此基础上稳定发展起来。二是重视农民合作社的作用。长期以来,我省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尤其是一些假合作社、不规范合作社的大量存在,似乎使我们对合作社失去了信心。从外地的一些经验来看,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政策支持可以实现对一些假合作社、不规范合作社的改造和运营,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现实背景来看,面临如此众多的小规模农户,合作社尤其是一些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领办的合作社,可以整合并引领这些小规模农户成为合格的农业经营主体。

       把握金融发展新机遇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当前,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农”发展,为化解“三农”融资难题,捕捉金融发展机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突出重点,优化投向,进一步加大涉农贷款投放。一是突出支农重点,优先信贷资源配置。二是加大营销力度,切实增强市场竞争观念和主动营销意识。三是开展支农项目对接,广泛开展与农业、林业、畜牧、农机、科技等部门的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四是重视和加强对农民工进城的后续支持,有效满足农民进城置业、教育、创业等方面资金需求。

       下沉重心,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便利。加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拓展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广度,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加大金融创新,进一步提高支农服务效率。一是加快经营机制转换,设立涉农贷款专营部门。二是结合各类主体生产经营规模化程度及项目投资回报周期,合理设置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还款方式。三是创新担保方式。积极推广订单质押贷款、大型农机按揭贷款等。

       减费让利,进一步降低农民融资成本,切实提高金融支农服务水平。一是通过加强管理,深挖内部潜力,降低资金成本。二是推广实施“阳光信贷大厅服务”,将服务标准、过程、结果、责任“四公开”,并引入社会评议机制,加大社会监督力度,让服务接受“阳光”考验。

      积极推广互联网金融

      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对于增加收入、激活资本、降低成本、金融创新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银行要积极推广互联网金融,让农村、农业、农民和农民工都能享受到金融和科技的发展福利。

      中原银行正在积极布局,把银行“上网”的成果引向广大农村市场。目前,中原银行正在“上网”、“下乡”两个方面加快动作,以线下的县域支行、乡镇支行、村镇银行、惠农服务点为支撑,以线上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产品为依托,积极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加大推广力度,让我省农村用户尽快享受到中原银行安全、高效、低价的金融服务。 ——中原银行

       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

       我们应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金融业态发展的趋势,加快创新,为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活水。一是坚守战略。坚持大型零售银行战略和面向农村、面向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二是理顺体制。加快推进相关部门改革,完善服务架构,推进信贷营业机构向乡镇下沉。三是完善机制。对涉农的收入计划、授信政策、信贷规模等实行单独考核,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四是拓展平台。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服务好各类涉农主体。尤其要进一步深化与省农信担保的合作,全力助推省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五是改善服务。通过降低贷款利率、缩短办理时限,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户的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

      支持农村土地流转

      为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引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农发行正密切加强与各级政府、各涉农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总结完善信贷支持的模式和贷款投入的方式,构建多方共赢的金融支农协作新机制,以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面支持好全省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发行将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脱贫攻坚、农业现代化、城乡协调发展和国家重点战略,优化支持方向,拓展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 ——农发行河南省分行

       搞好重点领域金融服务

       我们应准确把握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思路,结合“三农”发展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明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市场定位,加大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主要是围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信贷投放,促进农业生产、加工、互联网销售有机结合,助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

       还应建立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提高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积极做好信贷政策和客户分类、信用评级、经济资本计量等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需求的衔接,提高信贷政策制度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

                                                                                         ——河南省农业银行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