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以新型城镇化为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

    发表时间:2016-12-16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建设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就要以新的发展理念谋划推动城镇化加速发展。

      提升城镇发展质量

      新型城镇化是以“转移人”“提升人”“发展人”为主线,农村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实现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双提升的城镇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由“土地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

      着力打造新型城镇化的主平台。大力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按照中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思路要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强化产城深度融合,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生态共建、服务共享,把中原城市群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使之成为我省城镇化发展的主平台、人口集中的大载体、能量释放的领头雁。

      大幅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壮大综合实力,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拓展就业容量。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实施“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尤其要把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放在突出的位置。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美化生态环境,打造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宜居城市。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规范化水平,形成方便、舒心、美好的生活空间。

      通过改革消除人口转移阻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机制,畅通城乡流转对接渠道,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转得出”的问题。

      统筹引导区域互动发展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而城镇则是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和经济形态的表现形式。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区域之间的融合互动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一体化的发育程度,也影响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在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过程中,要推动区域向心互动发展,形成我省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支撑。

      强化中心带动。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大数据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和政策叠加优势,把郑州建成国际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全省和服务中西部发展的能力。巩固提升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地位,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推动豫西北各市与洛阳联动发展,形成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引导向心联动。促进周边城市与郑州都市区融合对接,在强化洛阳副中心城市地位的基础上,以加快开封、新乡、许昌与郑州融合一体发展为重点,推动增长极由点向面扩展,建设组合型大都市地区,增强核心圈辐射能力,形成中心带动周边、周边支撑中心的互促互进联动发展局面。

      促进错位互动。我省经济类型、发展水平不同的板块,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因此应分类施策,推动错位互动、一体发展。开封、新乡、许昌、漯河等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较好的城市要重点加快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突出提质发展,辐射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平顶山、安阳、鹤壁、焦作、濮阳、三门峡、济源等资源型地区要加快培育接续产业,突出转型发展,加强与中心城市和核心圈城市对接;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传统农区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突出跨越发展,形成分工有序、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

      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

      县域经济连接城乡、对接工农,承担着我省70%的GDP总量、70%的就业人口、35%的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提升我省新型城镇化的潜力所在,又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当前,我省县域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支撑开始由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发展重心由以工业化为核心向以城镇化为核心转变,县域转移人口由外流转为流向县城为主,县城已经成为我省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同时,随着中原城市群城市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对县域由极化效应转为扩散效应,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对接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必须紧紧把握这一契机,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拓展新空间,提供新支撑。

      加快形成产业支撑。依据县域本身的资源禀赋,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发展新业态,实践新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实力强、特色靓、人气旺、环境美的经济强县。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建设,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提升县城带动能力。突出县城作为吸纳农业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作用,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不断增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

      充分释放发展潜能。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进交通、供水、供电、信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网络向农村覆盖。以城镇化改变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人口集中促进服务业发展,把市场需求、服务业发展、城镇化发展的潜能释放出来。⑩6

      (作者单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