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记
【图书评介】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军事科学院曲爱国、张从田推出了《长征记》一书(华夏出版社2016年版)。该书依据大量档案文献资料,吸纳最新研究成果,以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和新的手法解读长征,是一部既具备学术品味,又通俗晓畅,有着广泛教育意义的好书。
第一,客观把握历史主线和重大历史事件,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革命风范,突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长征壮举震撼世界、彪炳史册。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融苦难与辉煌于一体,开方向与道路之先河。这也决定了其中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利害取舍纵横交织,给人们探求制胜之道留下诸多答案。《长征记》既没有局限于某个特殊事件、某些特定群体与个人,在局部影响中刻意寻求全局性的评价;也没有回避任何重大历史事件,弱化个体在生死攸关时刻的智慧和勇气,而是紧扣一条历史主线,将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动贯穿成一个完整、连续的过程,即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在此基础上,铺开对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长征的叙述布局,嵌入党和红军领导人面对危急险情所具备的决策智慧和革命意志、面对复杂形势所表现的顾全大局、襟怀坦荡的高贵品质,使长征历史由点成线、由线成面,进而立体化为饱满的整体,从而以理性的笔触诠释了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风范。
第二,充分运用红军和国民党军两方面的历史资料,集中展现了国共双方的军事运筹和谋划,突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长征中,以“追剿”和反“追剿”为主要形式的军事斗争,成为当时国共双方较量的集中体现。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历史资料掌握、运用不够全面,长征史研究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我情、轻敌情的情况。另外,随着一些史料的解密,尤其是红军情报工作内幕的浮现,凸显了红军科技工作在长征中的重要成果,但也出现了过度强调情报的优势与作用,而将红军领导人军事运筹和谋划简单化的现象。《长征记》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可贵的突破,不仅系统引用了共产党和红军方面的文件电报及回忆录、口述史料,还大量利用了国民党方面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精准地把握战役战斗的关键点,着力突出国共双方对要害环节的认识、把握与运筹。这样,就在客观反映激烈的战争指导对抗中,而非简单的作战结果上,彰显了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出色的战争运筹能力。通过阅读该书,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红军之所以能够在陌生的战争环境下,成功粉碎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靠的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这也是该书着重展示的长征魅力之所在。
第三,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生动阐释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面对严重挫折与困难所表现出的崇高精神追求,突出了伟大长征精神的宝贵和永恒价值。长征是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也是彰显理性抉择的客观记录。长征锻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是长征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实现感性宣扬与理性分析的紧密衔接和有效融合,成为长征研究和宣传中孜孜以求的目标。在这方面,《长征记》作者多年从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战史研究,以其占有资料全面、研究视野广阔、学术积累丰厚,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书紧紧把握历史主线,在叙述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同时,不忘挖掘其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全局视野深刻揭示事件之间的关联、事件背后的考量,从而科学地把握其在全局中的作用和影响。长征精神中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风范、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全书中都得到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
第四,努力追求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完美交融,叙述深入浅出,文风清新自然,编排独特新颖,突出了史学著作的感染力。该书在内容上重点突出而兼顾全面,不仅写变幻莫测的军政风云,也写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不仅写叱咤风云的领袖将帅,也写机智勇敢的基层官兵;不仅写紧张的行军、激烈的作战,也写多彩的生活、丰富的情感。在写作中严谨求实而又不乏激情,体现在对战斗的记述生动逼真,对事件的叙述有声有色,对场景的描绘形象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有血有肉。该书的体例也有所创新,既有正文对历史主线的叙述,还设“背景资料”作为对正文的补充,二者互为联系,相得益彰。该书还重视长征文化的传承,精心挑选了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创作的诗词、歌曲、漫画、标语以及使用的武器装备、留给群众的字据赠品等珍贵文物,形象呈现了长征路上现有的革命遗址、纪念碑园、博物场馆等红色资源,从而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长卷。
(作者:刘继贤,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
编辑:潘世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