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打造创新高地 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发表时间:2017-02-24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河南提出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汇集了全省53%的高新技术企业、45%的科技型中小企业、48%的科技人才、58%的高等院校和绝大多数的科研机构。河南要以此为依托,链接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核心支撑。

      创新资源与创业环境齐备

       2016年4月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效展开,实现良好开局。政策体系构建是基础。河南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2016年5月印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8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30条先行先试政策,涉及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进开放式创新、集聚海内外人才资源、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此外,省检察院、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地税局等省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批支持示范区建设的配套政策,郑洛新三市也已制定出台了支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意见。这一系列政策构成“1+N”政策体系,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根本保障。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托郑州、洛阳、新乡三个国家高新区,三市要加快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新局面。2016年8月,郑洛新三市相继发布各地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郑州提出按照重点突破、产业提升、先行先试、辐射带动的原则,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洛阳提出围绕洛阳片区“一核三区”建设规划,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转型升级样板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新兴产业先导区;新乡提出以“一区四园”为载体,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实现多区多园联动发展。各板块立足区域主导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格局正在呈现。

       目前,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增国家级创新载体平台20多家,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专利审查河南中心、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中科院郑州工业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启源先进光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陆续落地。依托郑洛新三市“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河洛英才计划”、“牧野人才计划”,成功引进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院士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及项目。截至2016年底,自创区共有创新型龙头企业18家,占全省的60%;高新技术企业908家,占全省的55%;科技型中小企业4600家,占全省的33%,高端创新资源加速汇聚。

       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是重点。2016年5月,中国(郑州)第二届国际创新创业大会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在郑州举行,为中欧国际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中德(郑州)智能生产孵化中心等十多项重大项目揭牌。2016年5月,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比赛暨“河南省科技创业雏鹰大赛”成功举办,首届洛阳直通硅谷创新创业大赛开启。中信重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河南科隆集团企业创客中心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双创”成果,郑州的金源众创空间、慧谷咖啡、良库工舍,洛阳的洛阳理工学院千度创客空间等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示范区双创生态环境正在持续优化。

       郑洛新三市各有侧重、协同发展,众多创新平台落地推动创新资源汇聚

       需把枢纽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

       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规模化速度较慢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刚刚起步,开局良好,面临的挑战也很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层次创新要素相对不足。郑洛新三市虽然集聚了全省大部分创新要素,但是与其他省份的自创区相比,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数量不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平台较少,以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为代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存在较大差距,创投基金等金融支撑体系不完善。二是开放创新网络尚未形成。河南地处内陆腹地,对高端创新要素吸引力不足。目前“一带一路”、郑州航空港、中国(河南)自贸区、米字形高铁、网络经济等为自创区建设提供了新支撑,但是郑洛新三市尚未通过有效的协同机制把枢纽优势充分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域内企业与全球、全国创新平台链接不够,开放创新网络尚未形成。三是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畅。自创区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之间对接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规模化速度较慢,限制了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支撑作用的充分发挥。

       以培育产业集群和推动成果孵化为重点

       围绕优势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要立足河南实际,对接全球资源,找准创新前沿与区域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成为河南建设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的核心载体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板块。

       发挥战略叠加效应。当前,河南国家战略集聚,但是缺乏联动发展机制,为此郑洛新三市正在联合申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区,建议从战略层面超前研究谋划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贸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区“五区联动”发展的思路与举措,发挥叠加效应,形成发展合力。

       壮大新兴产业集群。郑洛新三市在信息安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应围绕优势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吸引全球相关高端研发机构入驻,激活本地创新资源,推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加快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壮大一批特色新兴产业集群,构建创新资源集聚与产业转型升级互动发展格局。

       培育新型孵化平台。依托国家大力提倡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如高端创新平台、高层次科技人才、科技孵化器、创投基金等,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平台,吸引沿海地区品牌创新创业孵化器入驻,构建适宜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

       重视发挥企业家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中要重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加强企业家培训,推进老一代企业家知识更新和新生代企业家成长,提高企业家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作者赵西三 李靖瑗单位: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