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找准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

    发表时间:2017-03-08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2017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当前,我省农业经济运行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土地等资源要素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农民收入增速放缓等等。原因在于人们对农产品消费需求升级、资源环境约束力增强背景下,农业生产依然沿袭原有模式进行,导致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从供给侧入手,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

      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提升优质高端农产品供给能力

      结构调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和支撑。供给侧语境下的农业结构调整需从产品、生产和经营三方面入手。一是以“四优”为重点调整产品结构。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小麦,推进强筋、弱筋小麦集中连片基地化种植,使今年的种植面积达到800万亩,实行单品种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加大优质花生推广种植力度,扩大高油酸油用和食用花生的种植面积,提高土地的亩均净收益。大力发展优质草畜,加快推进奶牛和肉牛饲养基地建设,促进“两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山区光照、温度等良好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苹果、梨、大枣、猕猴桃、软籽石榴等优质林果。二是以效益为中心调整生产结构,促进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畜草作物协调发展。我省必须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目标,确保到2020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300亿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加快发展适应于牛、羊等草食畜牧业需求的高淀粉玉米、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种植和紫花苜蓿种植,推进粮改饲试点建设。三是以激发活力为重点调整经营结构。构建适应市场要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引导以出租、转包和入股等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改革用地、金融、保险、人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措施,促进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专家以技术入股和承包、创办经营实体等方式,与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积极引导蔬菜、林果、农机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大力培育土地流转等中介组织、融资担保机构等新型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模式,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整合农业资源要素,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整合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加工、商贸流通、农耕文化、休闲旅游的深度融合。一是整合市场要素。运用现代理念和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资源、绿色资源、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等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从生产、技术、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重构农业价值链和产业链,推动我省农业全环节升级、全价值链增值。充分利用淘宝县、淘宝村、移联网信农村门店,促进电商进村、快递下乡,把“互联网+现代农业”打造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拓展农村产业领域,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按照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要求,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进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力度。一是加快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通过“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激发土地要素活力,提升土地的资产价值。二是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在确保财政投入增量前提下,对涉农存量财政资金进行整合,形成支农合力。通过农业PPP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村农业,解决农村农业发展资金难题。三是创新金融模式。加大“金融豫军”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开发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积极开展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大仓单、保单、农产品订单等抵押质押创新力度,不断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执笔人:贺卫华)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