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坚守与超越:当代中原作家的文化品格

    发表时间:2017-03-08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中原作家群是当代中国文坛的一支重要力量。几十年来,一大批优秀豫籍作家,以丰厚的创作实绩和独特的文化品格,奏响了雄浑厚重的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

      扎根乡土,是中原作家最突出的文化立场

      中原作家立足河南特别是河南农村,将写作视角瞄准故乡故土,把充满乡土气息的地域风土人情作为创作的思想源泉,把中原大地的农民阶层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是他们共同的创作倾向。刘震云的豫北天地、周大新的豫西南盆地、刘庆邦的豫东农村、李佩甫的豫中平原,分别成为各自最重要的文学场。新时期,一批中、青年河南作家,面对新的时代环境,也扎根中原、立足乡土。

      文以载道,是中原作家最坚持的文化价值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价值观,其本质上强调的是文学的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立足乡土的同时,关注的是人民的生活本身,尤其是对于苦难的描写是中原作家笔下永恒的主题。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等诸多作家的作品,虽然时代视角不同,但均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命运为切入点。这些作品,既表现了河南人民尤其是农民命运之艰难,体现出深沉的悲悯情怀和强烈的博爱主义精神,同时,又将面对苦难时河南人的反抗与抗争刻入灵魂,彰显了生命的韧性和力量,充满了艺术张力。

      关注农村,关注农民,以巨大的悲悯姿态描写被现代化进程遮蔽了的地域与群体,这就是中原作家的文化责任与社会担当。中原作家深知在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中,广大的乡土中国和农民群众仍然需要通过文学的方式给予关注和表达。因而,他们坚持以写实的方式,以纯粹的态度和勇敢的担当讲述中原故事。

      批判超越,是中原作家最鲜明的文化态度

      扎根乡土并不囿于乡土,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是中原作家的又一鲜明特点。比如李準侧重于从中原乡土文明与现代商业文明冲突角度对中原文化的愚昧落后因子进行反思与批判。而刘震云则更加侧重从长期封建统治环境下形成的奴性特点角度对中原文化开展系统性批判。也正是基于这种批判态度,使得中原作家的创作完成了对中原文化的超越与创新。他们,尤其是一些走出河南的作家,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眼界,既坚持站在河南的角度看世界,也能够站在世界的角度看河南。因此,中原作家的创作虽然充满乡土韵味,但文化视野方面并不保守落后。相反,正是这种批判精神,使得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一种宽广、多元的心态,在对现代与传统关系的梳理与反思中,从思想内容到文学形式均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实现了对中国乡土文学传统的发展与超越,彰显了文学的深度与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正在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河南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宝库、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都召唤着中原作家热切回应,用心、用情写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⑩5

      (作者许文立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