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坚定中原文化自信 提升中原文化影响

    发表时间:2017-04-10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

      2016年10月,省委书记谢伏瞻在省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战略目标,这与党中央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高度契合,也是基于对我省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大省的再定位和再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河南要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更加出彩,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是要牢固树立对中原文化的高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构筑文化高地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全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大省,按道理说,河南人应该为河南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才对,但现实是,很多河南人还缺乏这种自信。以河南话为例,不但外地人,即便不少河南人自己都觉得河南话很“土”,说起来没有底气,甚至感觉低人一等。同样是方言,上海人、广东人、浙江人、福建人或者东北人,他们说起当地话来似乎底气十足,甚至是一种优越感、自豪感。客观而论,河南长期处于华夏文明的核心圈,历史上河南话作为“官话”也是常见的一件事,为什么到了现在,河南话成为“土”的代表?更有甚者,在影视作品中,说河南话的人也常常成为被嘲笑的对象?这里面除了经济层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不少河南人缺乏应有的文化自信。因此,要想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首要的就是要坚定对中原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河南拥有灿烂的历史文明、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华夏文明的根在河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以河南为主体。我们理应有充足的文化自信。当然,我们不是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妄自尊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自我贬低。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以及新闻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光辉灿烂的中原文化,切实增强每一个河南人的文化自信,为构筑文化高地奠定基础。

      二是构筑文化高地首先打造思想和精神高地。思想和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我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时期玄学思潮的兴盛,以及欧洲十三、十四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等等,可以说,古今中外,但凡思想界和精神界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带来文化领域的大发展、大繁荣。因此,要想成为文化高地,必须首先成为思想和精神层面的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他还强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历史上,河南名人辈出,尤其是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比如老子、庄子、范缜等等,多次成为全国的精神高地,乃至于形成了全国的文化高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河南人民在实践中又孕育诞生和弘扬了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是河南文化高地建设无可替代的资源。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挖掘好、打造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之成为构筑文化高地的重要引擎。我们现在建设文化高地,就是要把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成为构建文化高地的普遍价值认同和强大推动力量。

      三是要推动更多领军人物和文艺精品涌现。文化高地到底有多高,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文化高峰的高度。正如意大利有了但丁、德国有了歌德、英国有了莎士比亚、俄国有了托尔斯泰、中国有了曹雪芹一样,这些高峰人物就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句话拿到河南的思想文化界同样适合。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河南在全国拿得出手的文化领军人物、高峰人物还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如果河南能够多出几个像二月河、张海、李佩甫这样的大家、名家,多出几部诸如豫剧《焦裕禄》、话剧《红旗渠》、纪录片《鉴史问廉》这样的文艺精品,形成一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独具河南特色的文化现象,那么我们的文化高地就有了“峰值”和“颜值”,就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景线。因此,如何进一步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进一步打破条条框框,进一步“松土施肥”,使河南的思想界、文化界能够名家辈出、各领风骚,使河南的思想文化能够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中原更加出彩凝聚力量,加油鼓劲,这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四是要着力提振文化产业的规模档次。文化产业是文化高地的重要支撑,也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驱动力。有数据表明,河南的文化产业占GDP的3%左右,而我国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在10%左右,韩国是20%,美国则高达30%,我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也说明我省文化高地建设任重而道远。当然,河南有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花文化节这样享誉全国的节会品牌;有《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这样的新型文化业态;有云台山、清明上河园这样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但总体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文化产业规模小、档次低,需要花大力气去培育。比如,我国古代响当当的“五大名瓷”,河南就占三个,分别是汝瓷、钧瓷和官瓷,但现在这些瓷器的产业规模哪个能够比得上青瓷、景瓷?虽然我们的历史地位非常高,并且粗狂和厚重是我们的特色,但现在却摆脱不了“土”、“粗”、艺术价值不高等偏见。这一方面是瓷器本身的烧制水平不高、工艺创新不足等问题,但同时也是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因此,提振我省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档次,应该成为构筑文化高地的重中之重。

      五是要加大思想文化的宣传和交流。有交流才能有认同。同样,文化只有交流碰撞才能焕发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古时候的丝绸之路,既是东西方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大通道,也是思想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正是在这种相互的交流和碰撞中,汉唐帝国与西方世界对彼此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为对方带去大批的艺术珍品和瑰宝。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依然让我们受益无穷。中原文化向来是兼容并蓄的,我们周围有荆楚文化、齐鲁文化,有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传承和特点,要想构筑文化高地,必须注重交流互动。高地不是自封的,是在交流互动中被认可的。如果独处一隅、孤芳自赏,甚至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前几年,我们举办的中原文化与台湾、香港等地的交流,成绩还是不错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加大中原文化的宣传力度,一方面也要继续加大交流借鉴的力度。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同样,文化高地要吸收借鉴兄弟省份、地区的经验教训,才能建设得更好。(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光辉)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