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办实事打好脱贫攻坚战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17-04-12 00:00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看望慰问干部群众时指出:“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扶贫工作“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河南脱贫攻坚各项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取得突出成绩,但是仍有一些县的精准扶贫工作存在不足。河南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精准扶贫的要求,准确把握精准扶贫主攻方向,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帮助更多贫困户早日脱贫。

  乡镇、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合力助脱贫

  从2016年4月到12月,第三方专家组对全省已脱贫的53个国家级、省级贫困县,以及未脱贫的上蔡县、确山县、平舆县、长垣县和泌阳县进行了实地核查,共计核查了184个乡镇、489个行政村、5274户贫困户。从核查情况来看,河南大多数贫困县的主要领导和扶贫办、各局委、各乡镇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乡镇党委、政府重视扶贫工作。不少贫困县的乡镇结合当地实际,通过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劳务输出、代育代养等,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如长垣县孟岗镇党委、镇政府对597户贫困户进行产业、劳务、技术扶贫。在全镇各行政村建立服装加工分厂,实行“公司+农户+业务”的经营方式;为贫困户建立月嫂培训、电商培训等机构,输出劳务200多人;对于社保政策兜底的贫困户,实行每户投入16000元,进行网箱养鱼代养、养牛代养代育等,社保政策兜底贫困户每户年分红2300元。经过努力,全镇有三分之一的贫困户得到了产业帮扶;有三分之一的贫困户通过岗位培训,外出打工实现脱贫;有三分之一社保政策兜底的贫困户以养殖业代养代育实现脱贫。

  省市县帮扶单位大力帮扶。贫困县的省市县帮扶单位发挥本单位、本行业资源优势,为贫困户脱贫办了大量的实事和公益事业,实现了贫困村整体脱贫。如洛宁县烟草局对贫困户进行产业帮扶,一个局帮扶几个自然村,局长、副局长带头帮助贫困户种植烟叶。贫困户没有资金,烟草局帮助贷款,科级以下干部负责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贫困户没有烟炕,烟草局捐赠炕烟机,为贫困户跑计划,使贫困户的烟叶在当年卖掉,一亩地一年收益5000元,实现当年整体脱贫。

  帮扶责任人注重“造血”帮扶。帮扶责任人积极发挥个人资源优势,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人去帮扶,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如长垣县政协副主席谷俊修对樊相镇吴屯村贫困户耿立发进行劳务帮扶,介绍其去长城公司打工,一年可挣14000元;长城公司董事长宋广军为樊相镇吴屯村改造街道投入资金60万元,帮扶贫困户王建立到长城公司打工,使其摆脱贫困;樊相镇党委书记花费5000元,从山东为该镇文留村贫困户范志云购买两只奶羊,日产奶10多斤,月收入600多元,解决了他的生活难题,为其脱贫奠定了基础。

  扶贫仍存在走过场、不用心问题

  缺少产业是不少贫困村的困惑,在一些贫困县,农业产业本身就弱势,加上发展产业市场有风险,产业扶贫非常不易。因此,一些县出现了依赖政府部门“大水漫灌”式的扶持计划进行扶贫,以慰问贫困户代替帮扶的现象。一些县级领导和县直各局委、各乡镇领导在脱贫攻坚中,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克服困难,为贫困村和贫困户上产业、搞劳务输出,而是带上米、面、油到贫困户家中进行“慰问”,以“慰问”代替扶贫。个别贫困县的帮扶成效不显著,有较大比例的贫困户对帮扶责任人是谁、第一书记是谁、哪个单位包村、驻村工作队员是谁不清楚、不了解。有的帮扶单位不能用心把单位包村帮扶当作本单位大事去抓,虽然对贫困户进行了一对一帮扶,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走过场、不用心、流于形式现象,没有真正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公益事业、进行产业帮扶。

  脱贫攻坚需多方发力多做实事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本。扶贫产业不同于普通农业产业,其目的是脱贫,难点在“精准”。产业项目好不好,不仅要看效益,更要看是否对准人头,能否培育贫困户持续发展能力。脱贫攻坚只要用心、用好政策,一定能够找到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的双赢之路。因此,贫困县的领导要认识到,扶贫工作不能仅靠各级扶贫办和驻村第一书记去完成,还要发挥县直各局委、各乡镇、各帮扶单位的集体优势,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有效的产业帮扶。为了实现“2020年我省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扶贫工作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对领导干部和驻村干部加强培训。一是要对基层干部做“贫困户识别标准”培训,让他们对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进行详细核算,特别要注重对其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情况进行详细核算,对贫困户住房、医保、入学教育仔细识别,同时让他们识别因“大病致贫、因灾致贫、痴呆、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与一般病人、慢性病人、有劳动能力、人均纯收入超过贫困户标准的农户,明晰贫困户标准以解决“帮扶谁”的问题。二是要培训和选择有能力的驻村扶贫干部以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扶持上学、个体经营、技术培训等方式进行帮扶,以解决“扶什么”的问题。三是要整合县直各个局委行业资源优势进行定点扶贫,同时各局委、各乡镇和驻村干部要积极组织社会扶贫,让企业、科研院校、民主人士、社会团体参与扶贫。

  引导帮扶单位多做实事。帮扶单位领导要转变以“慰问”代替帮扶的工作方式和思想观念,除了积极落实国家统一下达的各种扶贫项目外,还要利用其行业资源优势为贫困村办好事、做实事、做公益事业。同时,要加强对县直各局委、各乡镇领导问责考核,把本系统、本单位为贫困村、贫困户做的实事、上的产业、劳务输出和技术培训成效等作为考核其是否称职和优先提拔重用的必备条件。

  对帮扶责任人和驻村工作队进行问责。要充分发挥帮扶责任人和驻村工作队的个人资源优势,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人进行帮扶。县委、县政府应对县处级以上干部和县直各局委、各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以及帮扶责任人进行问责,把他们为贫困户办了哪些实事、上了哪些产业作为考核标准。

  脱贫攻坚要严格考核机制。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以及帮扶单位每年要制定帮扶计划,写清楚每年准备为村里和群众办几件事;围绕办实事计划,搞好有关单位对接;严格对第一书记的考核和管理。要把第一书记的驻村工作纳入动态考核机制,通过网络定位,了解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情况,以“为贫困户办了几件实事”为标准考核第一书记工作业绩,通过连续10天以上驻村考核,纠正第一书记驻村“走读”现象,彻底纠正一些帮扶单位的帮扶人员落实不到位、驻村工作队员派而不住的问题。 (作者孟 白系省社科院研究员、省第三方专家委员会组长)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