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应处理好六种关系

    发表时间:2017-04-25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

       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三个高地”,即奋力建设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基本形成内陆开放高地、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助推崛起振兴、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出彩的奋斗目标。文化高地建设因其教育、引领、凝聚、辐射、渗透等功能,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支撑作用。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根脉、内核,我省具有区位、资源、历史等优势,构筑有规模、有规格、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高地,对于顺应大势、乘势而上,武装干部头脑、丰富群众生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型发展、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建设,具有先导性、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意义。

       在文化高地建设的过程中,我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

       一、处理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依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二者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构筑文化高地,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二者并重,相互协调,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但是,河南文化中体现思想、观念、制度、风俗等的精神文化极其丰富,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洛文化、文字文化、姓氏文化、地动仪科技文化、诗词文化、武术文化、岳飞英雄文化、大别山革命文化、焦裕禄红旗渠先进文化……相应地,承载精神文化的物态文化、物质文化却相对较弱,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标识不多。以新乡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涌现出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张荣锁、许福卿、裴春亮、范海涛等一大批以基层党组织书记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形成了独特的先进群体现象、先进群体文化,在全都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与之相应的场馆、雕塑或者文化广场、文学艺术作品却没有,或很少、影响很小;新乡以牧野文化、卫河闻名,而承载牧野文化的物态文化几乎没有,卫河除了脏臭之外几乎与文化无关。构筑文化高地,需要在发掘、弘扬精神文化同时,加大物态文化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形成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促进、互相繁荣的良好局面,推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平衡发展。

       二、处理好文化基础与文化高地的关系

       万丈高楼平地起,珠穆朗玛峰只能崛起于青藏高原。只有在广泛、雄厚的文化基础之上,才能构筑起耀眼的文化高地。我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不能说一定就具有雄厚的文化基础。文化基础一方面是指一地先天拥有的山川河流、自然美景,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创造、改造遗留下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是指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广泛的文化参与,公众普遍较高的文化素养等。没有后者,文化高地就没有根基,就不可能称得上真正的文化高地。就文化基础来看,我省不缺乏前一方面,缺乏的是后一方面,夯实、厚植文化基础,重点需要向两个方面推进,一是大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高水平管理,如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体育馆、影剧院、文化园区等,让群众文化生活有处去;二是大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打造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文化项目,真正做到文化工作者动起来、文化场地用起来、优秀剧目演起来、群众文化生活活起来。

       三、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构筑文化高地,既需要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支撑,更需要文化事业大繁荣这一根本。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文化强省、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既大力发展公益性、公共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又加快发展经营性、市场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公益性、公共性文化事业是指公共文化需要政府来提供,政府提供的这种文化基本上是免费的,或者收费很少带有优惠性质,它要求满足群众生活中基本的文化需要,不分区域、城乡、贫富、男女、老幼、户籍都能够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务和最便利的文化场所。经营性、市场性文化产业要求按照市场的要求,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生产面向市场的、向社会提供带有盈利性质的文化产品,主要满足一部分公众的文化需要,要有一定的盈利空间,以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文化事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文化产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性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市场经济功利性、逐利性的影响下,一些地方、一些人把文化产品当作一般商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甚至抛弃了社会效益。构筑文化高地必须牢记我国文化社会主义性质这一根本属性。

       四、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同时要注意吸取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丰富本国文化。

       我省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成果突出,现代文化则相对较弱,即使是获得文华大奖的现代人物《焦裕禄》,其表现形式依然是传统的戏剧形式。因此,我省构筑文化高地,需要在现代文化建设方面发力。即便是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也不等于文化的强大。例如,花木兰公认是虞城营郭镇人,《花木兰》邮票首发式也在商丘市举办。但是,风靡全球的动画片《花木兰》却是美国拍摄的,这不能不说是花木兰故乡的尴尬。因此,我省构筑文化高地,同样需要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发力。

       五、处理好个性文化与系统性文化的关系

       文化高地需要有鲜明的文化个性、特色来凸显,这就需要文化的本土化、稀有化、品牌化。我省在这方面有很多独特的资源,如开封汴绣、洛阳牡丹、信阳毛尖、禹州钧瓷、南阳烙画、镇平玉雕、朱仙镇年画、浚县泥咕咕、河南豫剧、少林武术、陈家沟太极、殷墟甲骨文、大别山革命文化、太行山革命文化、新乡先进群体文化等等,数不胜数,需要继续做大做强,铸成座座文化山峰,形成文化高地。同时,要注重文化的系统化、系列化,这就需要突破单一文化作品(产品)、单一文化现象的局限,系统思考,系统谋划,系统推进,以形成整体优势、宏大气势,最终形成文化高地。以大别山革命文化为例,要构筑大别山革命文化高地,就要形成英烈人物传记、文物保护、纪念馆建设、教育基地、戏剧影视作品、革命歌曲等系列文化,其中英烈人物传记又形成系列丛书……以此类推。

       六、处理好大众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

       大众文化一般是指在某一地区、一个国家被大众所认同、接受的文化,常常具有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日常性等特点。其大众性的重点就是人民性、群众利益。文化高地建设的根本目就在于服务大众、服务人民。先进文化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先进文化一定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但是也只有能够为群众喜闻乐见、被大众所认同,才有生命力。文化高地建设的大众性、人民性和先进性应该是协同共进、相互统一的。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时刻保持人民性,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而大众文化建设则必须坚持先进性方向。(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聂立清)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