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价值

    发表时间:2017-05-10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虽然其有着血缘的小团体性、宗法性等落后因素,但在传统社会,中国家族文化以其忠孝的文化观念,强调人生的社会贡献和价值,忠诚于民族和国家,对于建设当代社会伦理,增强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以父系原则为主导,以家族和家庭成员间的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身份制定行为规范,以祖先崇拜和家族兴旺作为人生信仰的一整套家法族规,并把这一套家法族规从理论上升华泛化到全社会各个层面,成为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家族文化不同于家庭文化,家庭文化具有普遍的时空性,广泛存在于古今中外,而家族文化仅存在于某些时段和地区,像中国历史上那样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及其酝酿的家族精神,是中国社会区别于西方社会和其他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传统留至今日的最深厚的文化资本。

      在19世纪以前的传统社会,中国家族文化是长盛不衰的。19世纪末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都对家族文化进行了空前强烈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家族重新活跃起来,祭祖扫墓,续修家谱,以至兴修祠堂,时至今日仍方兴未艾。

      家族文化是形成民族国家凝聚力的一种文化因素。周代实行的宗法分封制,君统与宗统是合一的。宗法制解体之后,君统、宗统分离,但是家族观念仍然执着于尽忠的责任和理念。家族的忠君文化,几千年来一脉相传,始终将忠君观念放在首要地位。家族文化是忠孝文化,家族群体是形成中华大一统局面的基础力量,家族文化则是中华大一统的思想基础。近代以来,家族观念随同社会的进步而演化,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认同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成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因素。

      由于具有浓浓的血缘亲情,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还是凝聚海外华人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外华人多受中华家族文化的熏陶,希望中华国家富强,乐于寻根问祖,于是家族及其文化、家谱,就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的一种纽带,在改革开放初期,吸纳海外华人资金,对繁荣和发展中国当代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家族文化是当代家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素材。在20世纪遭到政治的、社会舆论的强烈批判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下,传统社会伦理衰破不堪,然而新的社会人伦规范远远没有完善地建立起来,人际关系处于某种失常状态,可能会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家族历来钟情于人伦建设,对于重建伦理体系有重要价值,而家风建设则对重建伦理体系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个人都时常会想到的问题。在中国的传统中,家谱就是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解答的档案。“盛世修志,家兴续谱”,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国盛家兴是不变的历史规律,因而在家族文化中有一个共识:30年一小修、50年一大修。如此这般,一是凝聚亲情血缘;二是从侧面记录国家历史的发展。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说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说明家谱的重要性。

      族规家训是家谱的核心内容。家训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独特景观,是家风的涵养方法和重要体现。家训也称家书,是家风建设的纲领性规定,最有名的,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方面,是进行家风建设的良好素材。

      家族文化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大好平台。明清时期的著名家族,大都设有义庄,用于本族穷困子弟的培养等事。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一句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就设置了规模不小的义庄。范氏义庄于皇祐二年(1050年)建立,是他第三次被贬后在其原籍苏州吴县捐助田地1000多亩设立的。义庄田地的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他给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的生活。他去世之后,其二儿子宰相范纯仁、三儿子尚书右丞范纯礼又续增规条,使义庄维持下去。后世范氏子孙也对义庄屡有捐助。范氏义庄是中国慈善史上的典范,它是最早的家族义庄,也是我国史料记载的第一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范氏义庄还创造了一个奇迹,虽然朝代更迭,历经战乱,但一直到清朝宣统年间,义庄依然有田5300亩,且运作良好,共持续了八百多年。

      当今,姓氏研究会、宗亲会及姓氏联谊组织的成立如雨后春笋,他们大多建有互助基金,对本组织中的弱势群体给予适当照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慈善事业的不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对家族及其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其在民族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者陈建魁系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