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创新驱动

    发表时间:2017-05-26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打好“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这张牌,离不开坚实的人才保障。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提升,但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应完善人才引进、培育、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机制,想方设法确保人才引得进、育得成、流得动、用得好、留得住,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引进人才,是见效最快的人才队伍建设路径。应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历史文化等比较优势,践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思想,不唯地域、不拘一格集聚人才,以“三区一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试验区和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平台,以我省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为引才先头部队,建立动态引才目录,尤其是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才目录,开展靶向引才、精准引才。适时引进一批“鲶鱼”型创新创业人才或团队,发挥其“鲶鱼效应”,激活我省存量人才队伍,更大程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培育人才,是持续提升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有效路径。实施省级创新型人才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中原工匠”“中原学者”“中原企业家”等人才队伍,加强青年科技人才战略储备。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创新创业中心、基地、学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联合办学,构建开放式、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梳理和提炼我省特色产业,明确育才方向,试点示范,推行科技、产业人才定制,为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相匹配的智力支撑。坚持需求导向,推广校企合作,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和职业对接。

       人才合理流动,是充分发挥人才潜能必不可少的环节。推进人才合理、有序、柔性流动,要充分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人才流动管理,简化人才流动办事程序,规范人才流动秩序,清理阻碍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文件。建立动态人才信息数据库,实现人才信息互联互通互荐。鼓励和推广兼职挂职、客座教授、“星期天工程师”等多样化的人才流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价值,实现“智力流动”。鼓励和支持地方差异化发展,规避人才虹吸效应,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地区融合发展。制定应急方案,及时有效做好预防人才流失、人才无序流动、人才恶性竞争等工作。

       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是人才工作的核心。坚持以用为本、用好人才,关键是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查漏”,即充分了解各地区用人的供与需。摸清我省及各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存量的数量与质量,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梳理出政府、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科技园、创业园、开发区等用人平台所需人才数量、类别、层次。“补缺”,即以“查漏”结果为基础,多策并施,促进区域用人供需平衡。一方面,突出需求导向,引导不同层次的人才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人才到岗后,注意扬长避短,推行精准使用,实现人尽其才,同时宽容“失败”,及时鼓励,使人才厚积薄发。

       留住人才,是关乎企业竞争力和全省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问题。着力营造公正平等的制度环境、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因地制宜,适时制定和推行适宜的财政扶持政策、市场化人才评价政策、人力资本作价入股政策、成果转化风险免责政策、职称评定政策、住房医疗优惠政策、配偶安置及子女入学政策、居留与出入境政策等,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摸清人才所需,有的放矢地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帮助。在政府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实行一条龙服务,为人才高效办理人事关系、工商注册等事宜。强化“老家在河南”乡情纽带,营造以诚待人、尊敬人才的社会环境,促使人才安居乐业、近悦远来。

       (作者崔理想单位: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