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六个坚持” 实现产业扶贫长效化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17-06-02 00:00

   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彻底脱贫,稳定致富是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当前,产业扶贫还存在产业规划不够科学、项目选择不够合理、市场导向不够明确、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够强、政策支持创新不够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工作重点,做好“六个坚持”,着力实现产业扶贫长效化,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

  坚持规划先行。产业规划是产业精准扶贫的行动指南,关系到产业扶贫效应能否持续发挥。科学制定产业扶贫规划,要立足贫困地区区域特点、基础条件和贫困人口个性化需求,注重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相衔接,自下而上,精心设计,科学论证,长短结合。既要立足第一产业,联结二三产业,实现县级区域内规模化、集约化连片开发,又要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一户一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坚持特色发展。产业项目是实施产业扶贫的有效载体,项目是否独具特色,直接影响产业扶贫的成效。合理选择产业项目,要立足当地自然禀赋,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对农业特色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重点发展健康、绿色、有机等高端优质农业产业;对革命老区、生态环境优美、民俗文化悠久的贫困地区,着重选择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乡村休闲旅游、农耕文明体验、农业养生度假等新业态产业。同时,特色产业项目的筛选还要集思广益,既要发挥贫困村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的作用,又要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广泛征求贫困农户意见,避免盲目决策。

  坚持市场导向。扶贫产业发展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市场这支无形之手。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既要瞄准国内市场,又要放眼国外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科学分析市场供需变化和产品价格走势,选准发展前景好、预期收益高和区域性、特色性显著的产业项目。要大力开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区域性公用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拉长扶贫产业项目链条,加强信息引导、产销对接和科技支撑,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促进扶贫产业项目可持续。

  坚持主体引领。扶贫产业要发展,选优产业是前提,主体带动是关键。要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其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抗风险强的优势,使其成为产业脱贫路上的领旗手、带头人,携手贫困农户奔小康。要加大对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其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通过采取优先承担涉农项目建设、优先解决贷款贴息等措施,帮助贫困地区的带动主体做大做强,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和引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

  坚持利益共享。牢固的利益联接机制是实现产业扶贫持续发力的稳定剂。要把共享理念贯穿到扶贫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引导贫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接关系,让贫困户充分享受到产业扶贫带来的红利。要创新实施差异化产业扶贫模式,构建形式多样的利益联接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或“合作社+贫困户”、订单帮扶等模式,让贫困户直接融入产业发展链条中去,分享产业经营红利;通过财政资金折股量化或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新型经营主体,让贫困户获得股金分红;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户,发展新型集体股份合作经济,让贫困户以成员资格获得集体经营红利。

  坚持政策创新。创新的产业扶贫政策具有事半功倍、正向激励和风向标作用。要调整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功能,撬动私募、众筹、慈善等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要探索开展产业扶贫基金化管理试点,实现扶贫资金专业管理、精准投放、循环使用、收益持续,解决好谁来用、怎么用等问题。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订单农业和农业设施设备抵押贷款试点,缓解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抵押物不足问题。要探索建立“保险+银行+政府”多方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户和带动主体的支持力度。要创新保险扶贫手段,探索开展农产品产量保险、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试点,降低扶贫产业经营风险。 (作者张道明系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站长)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