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以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表时间:2017-06-07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加快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发展,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需求倒逼供给升级,才能真正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创新驱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要任务,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从而解决经济的发展动力问题。可以通过调整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来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可以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优化要素配置,完善供给体系,提升供给效率,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推进利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就要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以及发展科技金融等工作;突出创新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建设,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先进制造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互联网产业等重点领域集聚,打造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重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促进企业树立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通过发展动力创新、发展路径创新、发展内涵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做强做大,推动经济“升级换挡”。

      创新体制机制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要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二要围绕产业发展构建创新链。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对现有科技管理体制及相关的财税、人才、投资等多领域进行系统配套改革,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构建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企业家和科学家相互合作、互动共赢的局面。三要强化创新的服务支撑。坚持以满足创新需求为导向,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促进科技服务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要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大力发展天使投资等创业投资,引导创业资本更多地投向种子期或初创期小微企业。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一,要转变政府科技管理的职能。政府部门要将管理的重点转向制定完善规划和政策、优化创新环境、提供创新服务等。要深化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对基础前瞻科研项目、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公益性科研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公共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准确把握新一轮改革的政策取向,注重“依靠”的政策和“面向”的政策、“改革”的政策和“发展”的政策、“普惠性”的政策和“优惠性”的政策的有效结合,切实解决好政策落实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第二,要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和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开展知识产权、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国际合作、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改革,使投入的绩效高起来,科技成果转化快起来,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依托产业链上下游的骨干企业、重点科研单位和主要集聚区域,进一步整合技术、人才、成果和信息等资源。第三,要搭建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形成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创新的重要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调整优化产业项目准入办法,形成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鼓励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政策体系。鼓励知识产权创造,着力培育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版权密集型产业。健全知识产权运用机制,支持企业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成果转化的群体优势,完善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机制。第四,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让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实现自身价值。⑩5

      (作者王喜成系省社科联副主席)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