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脱贫攻坚:“志”在必得“智”在必行

    发表时间:2017-06-16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他指出,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是我们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

      贫困户坐等救济的现象仍然存在

      农村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必须集中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让他们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是扶贫的应有之义。实践证明,我国大多数农村贫困群众在扶贫政策和社会的帮助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但是还有少数贫困群众长期陷入贫困的境地难以脱贫,究其原因,既不是年老体弱,也不是天灾人祸,既不是政策不给力,也不是帮扶不用心,关键是这部分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坐等救济,缺乏自强自立、勤劳苦干的精神。

      扶贫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听到这样的现象:有的贫困户身陷贫困听天由命,安贫乐道;有的为争当贫困户低保户,争吵不休,装穷叫苦。很多扶贫干部反映,干部为贫困户寻求务工机会,而有的贫困户却以“不习惯外地饮食”为由拒绝;为贫困户提供鸽苗,有的贫困户却把鸽子养大卖掉把钱花光;驻村干部好不容易争取到水泥为村里修路,找群众卸货,却被告知不给钱不干;更有甚者,认为扶贫就是政府的责任,与己无关。

      扶贫关键要调动贫困群众主观能动性

      再好的扶贫政策,再好的致富机会,如果没有贫困群众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切都是空谈,即使通过帮扶短期内有所改变,很可能再度返贫。因此,扶贫仅仅从物质层面给予帮扶,治标不治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古语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只有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帮助贫困户建立“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就是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内因激活,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自强自立、战胜贫困的斗志和信心,振奋自力更生、勤劳苦干的精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志气是斩断穷根的利剑,一旦脱贫的志气扶起来了,摆脱贫困命运的意识唤醒了,就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

      除了“扶志”还要“扶智”,提高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需要的智慧和能力。“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与技术,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志智双扶”,实现物质帮扶与扶志和扶智相结合。

      以“志智双扶”推进脱贫攻坚

      对贫困群众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扶志不仅仅是单纯的思想灌输,更带有打开心结、疏通心智的启蒙意味。帮扶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多些引导。要深入贫困群众家中,真正走进他们内心,准确把握他们的所思所想,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况,精准识别,找准“志短”病灶,把脉问诊,因势利导,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多开院子会”,把志气、信心送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打开他们的“心结”,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增强其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意识,让他们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调动他们脱贫的激情与斗志,增强脱贫的信心。

      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面典型,形成勤劳致富光荣的氛围。要紧贴群众口味,大力宣传和表彰劳动脱贫的先进典型,对于靠自己努力脱贫并且帮助其他贫困户脱贫的,要给予物质和荣誉奖励,引导和激励贫困群众对照先进、学习先进、看齐典型,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头效应。要大力开展文化扶贫,深入贫困地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弘扬自尊自强、艰苦奋斗的风气,树立以贫穷为耻、懒惰为耻、等靠要为耻的意识,潜移默化地改变贫困群众的落后观念,调动他们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自力更生、主动作为、铆足精气神、撸起袖子干、立志拔穷根的社会氛围。

      把发展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突破口。愚昧是贫穷的根源,铲除穷根关键要靠教育。在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群众知识水平落后,亟须教育为人们的头脑灌注发展、创新、奋斗的观念,增强人们敢闯敢干的底气,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选择生活方式的基本权利。扶智的根本手段是发展教育,教育不仅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自我发展水平、实现自我突破的重要途径,是人们挣脱贫困枷锁的有力武器。要以改变下一代思想贫困为重点,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教育扶贫,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树立现代化的思维,使他们成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核心力量。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素质和致富能力。技能培训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扶智的重要内容。培训不能大水漫灌、大而化之,而要因人而异、按需施教,在开展培训前要进行调研,充分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盼、所需所求。要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量体裁衣,真正发挥培训立竿见影的功效。要有针对性地为当地扶持对象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技之长,靠自己的技术和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身贫易扶心贫难扶,脱贫攻坚,“志”在必得,“智”在必行。在某种程度上说,扶志、扶智比物质帮扶更重要,只有把物质帮扶与扶志和扶智紧密结合起来,才是扶贫、脱贫的长远之道。⑩6(执笔人:廖富洲)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