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让红旗渠精神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

    发表时间:2017-07-19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成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不仅铸造了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树立了伟大的精神丰碑——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战没有退路,必须坚决打赢。红旗渠精神正是我们克服重重困难、打赢脱贫攻坚战所要秉承的强大精神信念和不竭动力之源。

      自力更生的红旗渠精神,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生动力

      红旗渠的修建,当时既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先例,也面临着特大困难和质疑、反对的声音。修建初期,有人举报“林县不顾群众死活,大搞工程建设”,等等。面对这些困难和尖锐问题,林县县委班子没有退缩回避,他们没有辜负林县人民那份对水的渴望和期盼,顶着压力,实事求是,排除万难,以不可战胜的决心“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以无私无畏、忍辱负重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担当,经过深入研讨和科学论证,毅然决然地继续修建红旗渠。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要,埋头苦干,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削平山头1250个,开挖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1座,挖砌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他们带领干部群众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的壮曲赞歌,不仅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形象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今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脱贫攻坚提供了生动范例。因此,要通过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不断为贫困群众注入积极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和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现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一些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认为“扶贫是干部的事,反正干部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要撤职”。解决这些问题,要注重对群众进行思想宣传教育,准确了解他们的诉求,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消灭贫困。

      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有4335万人,要在4年时间里实现全部脱贫,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时间特别紧迫、任务十分繁重。越往后脱贫的难度越大,因为剩下的大都是条件差、基础弱、贫困程度很深的地区和群众。脱贫攻坚战是必须打赢的一场战争。对此,我们必须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用红旗渠精神激励我们在脱贫攻坚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闯劲、拼劲和韧劲,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脱贫攻坚必须动员并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从党的群众路线的高度,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50年前的林县干部群众,团结协作,众志成城,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十个春秋,创造了伟大奇迹。红旗渠精神既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思想指引。修建红旗渠,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秉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次伟大实践,是林县人民的力量在生存困境面前的持续猛烈爆发。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力量激发和调动起来,投入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

      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食粮

      无私奉献精神,是克难攻坚的制胜法宝,更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正是因为有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感召和指引,林县人民才能够靠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修建红旗渠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期盼的吃水问题,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和生动实践。在10年修渠过程中,3万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30多万林县人民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创造了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伟业。可以说,红旗渠精神是无私奉献、利他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产物。因此,要在脱贫攻坚战中,大力弘扬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做到深学细照笃行,切实把红旗渠精神落实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具体实践中,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作者翟道武系省直工委宣传部部长)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