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三种意识 基层哲学社科工作者大有可为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7-08-01 13:43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指明了方向。对于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经济社会建设最前沿的基层而言,增强三种意识,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可以而且应该大有作为。

  哲学社会科学面向基层大有可为。首先,基层离百姓最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服务群众,就是为人民群众做学问,就是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基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放下身段,放下架子,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根植于群众中间,才能让社科研究出新出彩,才能让社科成果走进平常百姓生活。其次,基层离实践最近。30多年前,正是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的改革。当前,我国城乡正面临着新的深刻变革,各地正在进行着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善于在基层和群众面对面交流、肩并肩劳动,在深入细致的调查中汲取思想养分、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学术成果,才能为各地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再次,基层离问题最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抓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正视问题,找准问题,解决问题。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基层是各种问题最集中的地方,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了解国情、民情的最好阵地。当前,我国实施的“四个全面”发展战略,更需要社科研究工作者树立问题导向,深入调研,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做好基层哲学社科工作,必须增强三种意识。首先是责任意识。哲学社科研究属于科学活动,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相关的著作和文章等研究成果也是整个社会精神生产的一部分。既然是社会的分工,就有一个社会责任的问题。我们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哲学社会科学是党领导下的重要事业,哲学社科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做学问的观点,高度聚焦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中央大政方针和地方工作部署为导向,明确主攻方向,增强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为党委政府提供有力有效的智力支持。其次是阵地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意识形态性,哲学社科工作者必须要有阵地意识,对在学术幌子下推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想,进行有分析有深度的反击,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在批判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基层实践中看,一些干部群众不能被科学理论说服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只有知道痛点在哪里,才能“对症治疗”“因病施策”,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发展现实,回应大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让科学理论迸发强大生机和活力。第三是学术意识。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门科学,需要从学术的高度去研究对待。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给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哲学社科工作者要从中搞清楚哲学社会科学“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重大问题。要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保证哲学社会科学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大力提高研究的学术水平,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共邓州市委党校纪委书记高级讲师刘建川)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