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释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对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满怀信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纵观讲话全篇,内涵十分丰富,观点十分鲜明,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鸿篇巨制。讲话中关于改革的论述,是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再发力、再加码、再安排、再部署,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依靠改革破除了制约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了潜在的制度红利,从而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回顾改革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了强大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证明,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之源,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除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中国经济由弱变大、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转变。
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在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并没有彻底完成,很多地方还不到位。以新型城镇化为核心的土地、户籍、社会保障、投融资等领域的配套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此外,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仍然较多,行政性审批方式在资源配置中还占据很大地位。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常态下,政府职能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需要理顺体制机制,实现行政流程再造等。在改革起步阶段,由于改革带有“普惠式”,普遍受益,深层次问题往往不会凸显出来,阻力较小,改革共识较容易达成。新一轮改革已经越过了“帕累托改进”阶段,之前改革中那些绕过去的和放在一边的矛盾和问题不会因此消失,相反可能随着改革推进而成为绕不过去的“拦路虎”。目前这些累积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躲不开也绕不过。换句话说,经济新常态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进入攻坚阶段,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纵深性不断加强。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强大的支撑。
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河南建设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建设经济强省是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宏伟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围绕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以改革激发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活力和动力。一要持续聚焦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深化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牢牢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围绕条件成熟、形成共识的重点领域,不失时机加快改革步伐,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制度保障。二要持续聚焦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化改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注重利用增量带动理顺利益关系,积极主动、依法有序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着力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体制机制,持续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一系列涉及民生的重要领域推进改革,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三要持续聚焦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的突出问题深化改革。积极稳妥、扎实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增强四个意识,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作者谷建全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