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坚持“四个自信” 实现伟大复兴

    发表时间:2017-08-25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党全国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全面谋划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有了更加明确的遵循。

      坚持道路自信,就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关乎国家前途、人民福祉。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5年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正是因为我们坚持道路自信,在全球深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一直无法摆脱发展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一枝独秀,为全球发展贡献率在30%以上,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步迈向引领全球发展的前沿。

      坚持理论自信,就是不断探索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党的理论自信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因为这一理论的真理性是被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和实践所证明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我们党不断夺取各项事业胜利的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理论创新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逐渐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了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的发展实践,这个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中国实践,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指明中国前进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实现人民幸福为价值取向,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五大发展理念,促进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坚持制度自信,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也在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贯穿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三大历史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持续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历史构建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构建,是历史与人民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这一政治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作为现代国家的历史走向,极大地影响了全球历史的总体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国特色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文化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最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共同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作者张占仓系省社科院院长)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