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强化生态意识 实现永续发展

    发表时间:2017-08-30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要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适度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强化公民生态道德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有天人合一、天人调谐的思想,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大自然也是有灵性、有生存权利和生命尊严的,人类应该对大自然怀有感恩之心、敬爱之情,尊重自然、珍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是目前关于人类与自然紧密关系最生动、最形象、最深刻的描述。

      生态环境的好坏,反映了人们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人们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好坏。我们要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平等发展”“诚信友善”的生态道德观,充分意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生产中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严查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企业;生活中坚持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简约消费、健康消费,避免奢侈消费、浪费性消费。我们每一个人既是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受益者,也是生态环境破坏的受害者,要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爱护我们的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人人、时时、事事做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推动者、维护者。

      提升公民生态忧患意识

      生态忧患意识,是人类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而萌生的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意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提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只有树立生态危机意识、生态忧患意识,才能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才能像爱护自己家园一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

      在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发达国家曾经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因为一旦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修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很大代价,有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了,无论花费多长时间、多大代价也修复不了。要利用影视作品、图片展览、现场案例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提升公民的生态忧患意识。

      各级领导干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推动者,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急功近利。要有生态保护的“底线思维”,时刻坚守生态红线,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发展与美丽并行。要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对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要坚决严厉追究责任。

      提高农民绿色生产意识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乡失衡现象比较明显,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对畜禽粪便随意倾倒、排放,导致河流水系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

      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提升他们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意识、责任意识,让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进村庄、进农户、进地头,让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生产生活行为直接关乎自己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关系到子孙后代,营造人人参与环保、人人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在保证“米袋子”“菜篮子”质量的同时,又让农民从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中得到经济利益。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党的十八大给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人人都树立起责任意识,时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必将迈向新的台阶,美丽中国梦一定能实现。⑩5

      (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人:张长娟)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