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卢氏实践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7-10-10 08:07

  核心提示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作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河南省“三山一滩”扶贫工作重点县,卢氏的脱贫攻坚任务异常繁重,他们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脱贫攻坚为抓手,统筹、引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在全县形成了没有与扶贫无关的事、没有与扶贫无关的人、没有与扶贫无关的单位。他们创造的“43222”工作法,顺利地解决了精准识贫这个脱贫攻坚中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夯实了精准的基础。在精准帮扶中,他们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初步建立起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着力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推动可持续脱贫。他们探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1

  背景与动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审时度势,做出精准扶贫的战略决策,向人民庄严承诺,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卢氏县在脱贫攻坚战中,突出“六个精准”,用更加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来直接对贫困人口进行扶持,实现了扶要扶到关键点、脱要脱得有底气,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立足点:把脱贫攻坚当作头等大事,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卢氏县是我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山区县。截至2016年底,全县仍有19645户贫困户未脱贫,贫困人口63134人,约占三门峡市贫困人口的一半,贫困人口多;其中易地搬迁贫困人口3万余人,需同步搬迁近2万人,脱贫难度大;受基础设施欠账多、公共服务水平低等关键性短板制约,贫困程度深;一些贫困群众有“等靠要”的思想,内生动力亟待激发。面对诸多难题,卢氏县委、县政府切实增强紧迫感,把脱贫攻坚当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在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对症下药”的精准帮扶、“药到病除”的精准脱贫等方面,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有效解决了过去扶贫中存在的低质、低效问题,各级干部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政治智慧得以历练,执政能力充分彰显。

  着眼点:建立起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易地搬迁、技能培训、大病救助、教育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脱贫攻坚的保障性方面,尤其要重视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的建立。因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在脱贫攻坚战中,卢氏县非常重视在岗位提供、产业开发等方面大力帮扶;在将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生产大户的规模生产、集约经营与贫困农户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分散经营进行利益联结中竭力撮合,让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借力龙头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以及通达国内、国际市场的营销网络和手段,尽力避免一家一户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的弊端,初步建立起让贫困群众通过劳动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为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继续奔小康提供了保障。

  落脚点:确保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为确保2019年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卢氏县把脱贫任务细化到户到人。充分分析致贫原因、贫困类型、帮扶需求,精准使用有限的资金,使“输血”与“造血”并重,改善条件与培育产业并重,增强内力与用好外力并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助力“转、扶、搬、保、救”全方位推进。创造条件,让贫困户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旅游)则游各尽所能,实现户有脱贫项目,人有脱贫岗位。为脱真贫、真脱贫,他们把脱贫任务落细、脱贫措施落实,给每一户贫困户都制定了详细的脱贫时间表和路线图,实行动态管理、扎实推进,驻村干部则包项目落地、包按时脱贫,实行不脱贫、不脱钩、不撤离。

  2

  做法与成效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卢氏县始终把“精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富有卢氏特点的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用公正保证应扶尽扶用公开让人心服口服

  扶贫是利益的再调整。通过得到国家扶持摆脱贫困、走上小康,是许多农民群众的期盼。但贫困户的划分国家有明确的标准,政策性强。如果识贫不能做到精准,不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无从谈起,还极易引发社会矛盾。

  在识贫阶段,卢氏和其他县市一样,几乎各村上报的贫困户数均高于实际的贫困户数。如何既能把上报的“水分”挤出去,又能让被挤出去的人心服口服?这个问题考量着卢氏各级干部的政治智慧,检验着他们的执政能力。

  智慧从实践中得来,能力在解决难题中提升。走进农户了解实情,询问邻居、村组干部,让他们从旁印证,算准收入账、算清支出账,在此基础上分别召开村民大会对贫困户进行初评和定评,并将初评和定评结果进行公示,这样一个凝结着卢氏扶贫干部智慧的识贫工作法有了雏形。后经到卢氏视察扶贫工作的省长陈润儿补充完善,“43222”工作法最终形成,即:“四看”,看房、看粮、看劳动力强不强、看有无读书郎;“三问”,问农户、问邻居、问村组干部;“两算”,算准收入账、算清支出账;“两会”,初评会、终评会;“两公示”,初评结果公示、终评结果公示。

  由于看得仔细、问得明白、算得清楚,在初评结果公示时,尽管也有争吵,但解决争吵的依据是国家划定的扶贫标准。因而,评定的过程既是争吵的过程,更是落实国家扶贫政策的过程。随着争吵的结束,扶贫对象被确定下来。等到终评结果公示时,已很少有人提出异议,既做到了应扶尽扶,也收到了让人心服口服的效果。

  由于“43222”工作法简便易行、操作性强,三门峡市委专门在卢氏召开现场会,在全市推广“43222”工作法。

  用机制确保贫困人口有活干有钱赚

  卢氏的贫困人口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致贫原因、贫困程度、脱贫能力各不相同,在脱贫攻坚中,卢氏充分运用国家扩大扶贫资金投入和加大社会帮扶力度的有利条件,除在易地搬迁、技能培训、大病救助、教育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社保政策兜底等保障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外,在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方面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确保贫困人口有活儿干有钱赚。

  以易地搬迁为例。卢氏是深山区,不少群众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尽管搬迁人口多达3万余人,需同步搬迁近2万人,但他们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有活儿干有钱赚,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城区、园区、镇区、景区以及中心村五种安置类型(统称五区搬迁),设置了56个集中安置点,实行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截至目前,已搬迁的6000多户贫困户全部实现有活儿干有钱赚,使迁得出、稳得住、能逐步致富成为现实。

  只有有活儿干有钱赚才能脱贫。但即使有相对固定的岗位和收入,确保脱贫不返贫也并非易事。受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天然林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限制,卢氏缺乏工业支撑。就产业扶贫而言,只能发展特色经济。

  在信息化、机械化高度发达,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成为获取利润主要手段的当下,如果单单让贫困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闯市场,是不可想象的。随着农村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小而全”的分散经营必然要走向“大而专”的新的经济联合体。借助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以及强有力的营销网络,与贫困户结成利益联合体,是确保贫困农民脱贫不返贫、继续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卢氏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利用山地多,大力发展连翘、核桃等经济林种植;利用空间大,把养羊、养牛、养鸡等特色养殖摆上重要位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科尔沁集团年出栏2万头肉牛项目,河南昊豫200万只卢氏鸡项目和3万亩连翘种植项目,信念集团年出栏2万头生态猪、3000亩有机菜、5000万袋香菇种植项目,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广大贫困户走上脱贫路,初步建立起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2016年10月13日,在全省易地搬迁和产业扶贫现场会上,卢氏县作了典型发言。2017年5月24日,全省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现场会在卢氏召开。

  实施金融创新形成“卢氏模式”

  抢抓创建省级金融扶贫试验区机遇,卢氏县构建了“三级联动、政银融合”的金融服务体系,依据“三好三强”“三有三无”的定性标准和据此设定的144项定量指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让农户4天之内、足不出户就能拿到贷款;建立产业支撑体系,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项目从“小散弱”向“专精深”转变;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实现了银行“不敢贷”向“快放贷”的转变。截至9月25日,全县三类贷款主体新增扶贫贷款79220.8万元,是2016年全年小额扶贫贷款总额的8.9倍。

  2017年7月7日,河南省金融扶贫现场会在卢氏召开,省长陈润儿强调,要推广“卢氏模式”。2017年9月4日至6日,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召开的全国金融扶贫观摩现场会上,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作典型发言,“卢氏模式”得到高度赞誉。

  倡树身边典型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是通过对贫困群众“输血”,进而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的攻坚战。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能否得到增强,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关键。

  然而在卢氏深山区,由于与外界接触较少,一部分人安于现状,加之当贫困户能享受不少国家优惠政策,于是就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由此看来,扶贫不单单是物质的扶持,更有内生动力的激发。

  卢氏县激发贫困群众增强内生动力的办法是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的人。

  杨书春,卢氏县瓦窑沟乡观沟村一个左腿被矿车挤伤而高位截肢的残疾人。为了生活,他起早贪黑学习香菇种植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香菇技术员。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上门求教的贫困群众。在他的感召和帮助下,全村103户贫困户发展香菇59万袋,人均增收3700元。

  卫飞舟,卢氏县东明镇江渠村一个自幼脑瘫、双腿残障,只有左手勉强可以使用的残疾人。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掌握了作为电商应具备的电脑知识,用并不灵活的左手进行电子交易,脱贫致富。他致富不忘乡邻,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500多户贫困户开设了电子交易网站,70余户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杨书春、卫飞舟以残缺之躯,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成绩,他们的感人事迹,充分激发起人们脱贫的内生动力,“要我脱贫”的人,发出了“我要脱贫”的强音。

  脱贫攻坚历练才干选用英才倾斜一线

  为调动广大扶贫干部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卢氏县通过抓党建、促脱贫,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让干得好的同志政治上有空间、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同时,对脱贫攻坚工作不力的乡镇、村组干部及时撤换,对驻村工作开展不力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及时召回,极大地提振了全县干部群众投身脱贫攻坚的精气神。

  2016年11月,县民政局派往徐家湾乡驻村第一书记王涛,率先在村里推广连翘扶贫产业,真心扶贫、成绩突出,被提拔为该乡副乡长,分管环保、交通、项目建设、旅游,还兼职良木村第一书记,联系徐家湾村。楚红波在偏远的汤河乡葫芦嘴村干了多年第一书记,艰苦奋斗、成效明显,被提拔为县环保局副局长。把基层干部“提上来”,把机关干部“放下去”,卢氏县建立的这样“上”与“下”制度已成常态,传递的鲜明导向就是人才到扶贫一线锻炼、干部从扶贫一线选拔。

  奖罚分明的担当精神,重能力、看实绩的用人原则,使一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2016年,卢氏县提拔重用的干部90%来自扶贫和基层一线。

  抓住扶贫机遇带领乡亲如期脱贫

  在卢氏县有这么一批人,他们紧密结合所在村的实际,精心谋划,把党的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到户到人,他们就是卢氏县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村支部书记。

  西川村党支部书记郭青海面对经过2007年、2010年两次洪灾,村组公路已是破败不堪的现状,和其他8名村干部深入到11个自然村,不分昼夜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2016年7月至9月,经过3个月的奋战,长达11公里的路基全部修好,公路部门随即将路面全部铺上混凝土。路修好了,郭青海带领乡亲们养黑猪、养羊,发展猕猴桃,种植桔梗、天麻等中药材。根据脱贫标准,今年西川村贫困户可以全部稳定脱贫。

  西茄村党支部书记郭少林充分利用本村经济基础较好,建立红豆杉种植基地,依托九龙山景区发展旅游、建起书画写生培训基地,只用一年时间就实现全村整体脱贫。

  东虎岭村党支部书记莫红建,家有身患重病的妻子,自己也是“三高”患者。为了带领村民早日脱贫,他每天天不亮起床,为妻子做好早饭,再给她准备好中午和晚上做饭的原料就开始了一天的脱贫攻坚工作。他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乡亲在山上种植连翘,在地边栽种核桃,依托双龙湾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往往是工作到半夜才回到家中。在他的带领下,东虎岭村一年实现脱贫。

  庆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天军,身患食管癌,从2015年至今已做过两次手术,体重从160斤下降到110斤。他带着只要干一天就要干点事的想法,依托本村养蜂的传统和条件,成立了中蜂养殖合作社,带领42户贫困户养殖中蜂,种油菜,为蜜蜂提供蜜源。一箱蜂年收入1000元,每户贫困户养10箱蜂,仅此一项就让贫困户高位脱贫。

  香山村党支部书记郭建超、当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月菊、涧北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军立、范里村党支部书记祁玉平、新坪村党支部书记鲁彦玲……一批批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以忘我的干劲、用心用情的帮扶,使乡亲们投身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得以充分释放。

  自2015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卢氏县围绕精准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果。

  初战告捷12047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1个贫困村有序退出

  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奋斗,卢氏县严格按照贫困户、贫困村退出标准,2016年全县3352户12047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1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

  其他各项扶贫工作都在按计划顺利实施:56个易地搬迁点建成14个,其余42个安置点全部开工建设,建成房屋3534套;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实现救助全覆盖;大力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筹资近10亿元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完成行政村通自然村道路路基工程353公里。全面建成2017年退出村的标准化卫生室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县贫困村的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移动通讯、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农业结构得到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以推进

  在产业扶贫中,卢氏县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适合卢氏实际的特色产业。2016年,全县猪牛羊饲养量达35万头,鸡等家禽饲养量达220万只,带动贫困户2303户8419人。今年,新发展连翘人工种植10万亩,完成连翘野生资源抚育10万亩,扦插育苗1300亩,带动贫困户1.36万户,新发展核桃11万亩,全县核桃面积达53万亩。巩固了烟叶、食用菌等传统产业。

  产业扶贫扩大了特色产业规模,提升了特色产业品质,使农业产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推进了全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

  启示与思考

  卢氏县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尤其是通过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建立起让贫困群众通过劳动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等方面的做法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是实现脱贫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以高度组织化为特点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是信息化、机械化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农业产业主要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获取利益的方式。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甚至农业龙头企业出现,并逐步成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要形式,说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在提高,这也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要想获取自己应得的利益,必须走与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甚至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联合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试想,在卢氏这个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天然林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如果没有农业龙头企业具有畜粪分离功能的生产设备,其养猪、养鸡产生的大量粪便就会污染环境,国家赋予卢氏的使命就难以实现;如果没有农业龙头企业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手段,一旦发生疫情,带给贫困户的可能就是灭顶之灾;如果没有农业龙头企业发达的营销网络,贫困户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就卖不上合适的价钱甚至滞销,入不敷出的贱卖,带给农民的只能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打击。

  由此,在脱贫攻坚战中,卢氏的决策者通过招商引资,把国内知名的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来,经过政府的有力撮合,在确保农户利益和企业所得的前提下,让企业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合体,不仅建立起让贫困农民通过劳动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也最大限度地解决了脱贫不返贫、继续奔小康这个脱贫攻坚最终要解决的问题。

  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可靠保证

  在卢氏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在脱贫攻坚中,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能否得到发挥,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脱贫攻坚的成败。

  以横涧乡畜牧村党支部书记雷常有为例,这位“双强”村支书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前,就在村里开始了扶贫工作,在村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他到现场,村民们就会按照他的要求办。在他和村党支部成员的带领下,畜牧村每户贫困户都有脱贫项目,人人都有脱贫岗位,如期脱贫稳步推进。

  村支书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威望,既是卢氏县抓党建、促脱贫结出的成果,也是村支书们长期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处事公道建立起来的。

  横涧乡韩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冯丛斌,年过八旬,老当益壮,长期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在村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充分利用扶贫政策支持,把本村9个组中没有通水泥路的5个组全部修通了水泥路。在他的带领下,韩家山村的70户贫困户都根据自己的特长,有了合适的脱贫项目,均可如期脱贫。

  村支书们之所以在村民中享有很高威望,是因为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尤其是能够在利益面前不为所动。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有人对瓦窑沟乡高河村支部书记乔忠科的母亲说:“你娃子当支书,咋着也得给你弄个低保指标吧。”乔忠科听说后告诉母亲:“你要能吃上低保,肯定是全村最后一个。”

  也许乔忠科通过自己的权力给母亲办个低保指标并不难,但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干扰脱贫攻坚尤其是精准识贫的顺利进行。因此,卢氏在脱贫攻坚战中高度重视村党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着力培养“双强”村支部书记,把他们锻造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定推动者。

  其实,党的扶贫政策也把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过去想为群众办事,却又无力办事、没有条件办事的尴尬给解决了,随着各种扶贫资金、政策充分到位,基层党员干部蓄积已久的为百姓办事的积极性得以充分释放。

  正是有一批像莫红建、郭青海、冯丛斌、雷常有、郭少林、乔忠科这样的村党支部书记,在脱贫攻坚中卢氏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得以充分发挥,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可靠保证。(李黎祥张海军)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