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7-11-28 11:53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背景下,对“三农”工作进行的战略新部署,是新时代农村农业发展的新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改变乡村和城市的不对等地位、促进城市和乡村发展并举。可以预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长期以来,由于乡村与城市发展的不对等,导致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不平衡,这是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尤其是,近年来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乡村结构、乡村布局和乡村环境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由此引发许多问题。因此,对原有乡村发展战略进行反思和矫正,重新定位乡村的地位和功能,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破解“三农”问题、推进乡村与城市发展并举的重大战略决策,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农业产业新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支撑点在于产业发展。产业兴则农业兴,产业活则农业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放在首位。一是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近年来,随着部分农产品(如玉米)价格的下跌,农业种植结构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种植效益成为增加农业收入的重要途径。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就是通过减少库存较大农产品种植面积,增加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有效供给,进而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当前,就是要减少玉米的种植,增加大豆和油料作物的种植。二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当前,我国农业种植的一大特点就是分散经营、不成规模,因而难以获得规模效益,原因在于土地的分散和碎片化。因此,要以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抓手,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种植效益,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三是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可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农业价值链。要通过集中项目、完善布局、改善服务等措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附加值。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全域旅游。四是培育农业新业态。当前,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模式的新业态不断涌现,农业也要借助互联网这个风口,实现农业发展的新飞跃。为此,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子商务,整合农产品销售平台,引导相关产业走农超对接、订单生产新路子,提升农业整体效益。

  (二)以农村环境治理为突破口,打造宜居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带来了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的叠加,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既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对农村生态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十九大报告把“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一个目标,体现了中央高层对生态文明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度重视。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一是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从源头上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二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牢固树立农业绿色发展新理念,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基地化种植,促进基地与畜禽养殖业对接,形成畜禽粪污种养循环利用,减少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推进秸秆还田利用,提高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水平。三是减少农村生活污染排放。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排放治理投入力度,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站和污水排放专用管道。对居住过于分散的地区,可以充分运用自然生态系统优势,采取集成厌氧、好氧和湿地生态组合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

  (三)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树立文明乡风

  我国有延续了几千年的村落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谓的糟粕就是农村生活中的一些陈规陋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的陋习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呈扩大蔓延之势。“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树立文明乡风。一是强化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把“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村规民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通过书报栏、文化墙等宣传阵地,加强农民文明养成教育,提升农民文明素质。二是要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乡土文化,做到以文化乡。三是开展经常性广泛化的评选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和婚嫁丧葬大操大办,倡导良好道德风尚。如“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好媳妇”等评比表彰活动,营造“当文明人、做文明事”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民积极上进,见贤思齐。四是加强诚信社会建设。强化农民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尤其是要引导农民在生活和工作中重诚信、守承诺。

  (四)以构建乡村治理体系为基础,推动乡村有效治理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当前,乡村社会散、村社体系建设不完善,是农村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要把构建乡村社会聚合力、促进村社建设的机制为重点,完善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二是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时,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实现民心在基层聚集、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三是为农民发挥乡村治理主体作用创造条件。为此,要加快培育和扶持乡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乡村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特殊优势,为农民发挥乡村治理主体作用提供有效载体。

  (五)以拓展农民收入渠道为重点,实现“生活富裕”目标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也是美好生活的根本要求。实现生活富裕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为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最大限度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快推进包括农村承包土地在内的农村产权改革,丰富农民贷款抵押质押物品,增强农民融资能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财产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二是为农民创造更多非农就业岗位和非农就业机会,让农民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重。三是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为农民生活更加便利创造条件。(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副教授 贺卫华)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