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发展理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17-12-12 09: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发展理念,通过创新促进中国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进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不言而喻,世界各国也纷纷出台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创新。但是,将创新的意义提升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样的高度,中国则是独树一帜的。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核心动力观,是在中国现有的历史条件和基本国情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保持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人均国民收入得到了巨大的提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产业结构逐步升级,高精尖制造业等复杂性生产能力不断取得突破,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产出和进出口货物贸易量大国。然而,中国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区域发展水平不充分。由于梯度发展战略,以及各个区域资源禀赋、工业发展基础差异等原因,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不同地区并不平衡,总体上呈现出东部、中部和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二是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发展不充分。在长期的低成本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下,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产业结构高端化水平也仍显不够。三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高质量实体经济供给不充分。在国民经济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所占的比例呈现“脱实向虚”的倾向。而在实体经济中,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供给不足,制造业产品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世界知名品牌较为欠缺。四是发展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绿色经济发展不充分。目前,我国的资源环境尚难以承受如此迅速的大国工业化进程,而绿色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原因是,中国的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因此,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全面创新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的经济系统。当今时代,现代性的标准主要体现为:以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具有集聚高水平要素和高效配置要素的体制机制,产业、区域、城乡各经济子系统相互协调,经济系统动态开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经济发展目标。因此,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具有创新力的体系,通过创新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确保现代产业在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当今世界正在步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阶段,这给我国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因而更需要顺应世界发展和变革趋势,大力推进创新发展,通过创新驱动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它着眼于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制定了一个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和高端产业、技术进步的路线图。该战略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重点,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通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五大工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这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是建设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关键着力点。

  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创新发展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必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从创新发展的主体看,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制度创新,努力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出,既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又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正是以人民为创新发展主体的重要体现。

  另一方面,从创新发展的目的看,创新发展的目标也正是为了人民美好的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将从全面小康生活向现代化生活发展。创新发展的成果理应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发展成果普惠人民群众。创新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享受到了创新发展成果。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的本质内涵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明了方向。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发展理念,明确了创新发展为了人民,创新发展依靠人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结合了我国的现实国情,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的创新发展理论,实现了发展观的新突破。

  虽然我们从西方经济学某些学派的观点中也能够引申出一些关于强调创新发展依靠大众的思想,如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创新主体的相互联系,新增长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外溢、社会学习互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等,但是最有影响的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更多强调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甚至将企业家精神等同于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早就指出,虽然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断努力“创新”,但工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人为了改善自身状况,在“干中学”,不断实现技术进步。这才是真正的创新。因此,马克思所指的创新主体更具有广泛性,尤其是工人和职业创新者等。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无疑是对马克思创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黄群慧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