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要在“实、新、特”上发力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7-12-28 15:2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0二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我国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一步推进乡村全面治理、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新部署,各地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中,抓早抓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结合各地乡村实际,在“实、新、特”上发力,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绘就新时代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画卷。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对农村、农业、农民(简称“三农”)问题十分重视,但由于农村基础条件普遍较差,工作薄弱环节较多,乡村发展不均衡,发展速度与人民愿望有较大差距,实际情况的乡村治理、乡村发展仍是当下的急迫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发展基础差、因地制宜发展不紧密、新产业发展没有规模效应、地方特色元素挖掘不充分,等等。因此,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关键要在“实、新、特”上发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在一个“实”字上下工夫。

  根据我国“三农”的实际,因地制宜,按照农村农业发展规划,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实施“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围绕乡村治理,抓实文明乡村行动,推动乡村自治,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众所周知,我国农业的发展始终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因此,要坚持以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为中心,把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

  在江西大余县黄龙镇龙村,当地县委、县政府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就着力于围绕当地特色抓乡村旅游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一个全新的乡村体验旅游目的地吸引着众多旅客到来。目前,这样的乡村新景观、新产业正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渠道。由此可想,从实际出发,依托地方特色,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延续30年不变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在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进一步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村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次要在“新”字上下工夫。

  我国在过去全面免征农业税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是国家、集体与土地承包农民、土地经营者多方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土地流转成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期的乡村“土地改革”的热点,规模化现代农业必然兴起,但也使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凸显,并引发了随着机械化生产后的富余劳动力增多,以及用地需求增大的人地相争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在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中,必须着力推进一系列机制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快速推进。新产业兴起来,才能让富余劳动力有“用武之地”。同样,在江西省大余县实施系列农村新政策化解新矛盾,自十八大以来,当地通过乡村整治让环境更美了,通过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通过扶贫车间让返乡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业。由此可见,机制体制创新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再次要在“特”字上下工夫。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尤其要体现地方特色,让特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把符合农民意愿、能够带给农民实惠特色产业发展起来,把特定的地方优势充分发挥,才能让乡村特色经济稳步向前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抓地方特色发展,离不开新型的农民,良好的社会风貌,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通过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同时要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力量源泉;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发展基层民主,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美丽乡村、法治乡村、文明乡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那样:“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要在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农村改革的推动下,把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始终把在“实、新、特”方面发力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  (萧森)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