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适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

    发表时间:2018-01-03 08:42 内容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科学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不仅是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重要根据。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积累的重要经验,也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方法。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他同时又指出,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也是由众多矛盾构成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1956年,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二大以后,每次党代会都要重申这一主要矛盾。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从那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在重申主要矛盾时语境也开始发生变化,比如十六大加上了“仍然是”三个字,十七大加上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十八大加上了“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在转变之前已经隐含着部分质变和阶段质变的情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是在改革开放近40年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人民美好生活在现有基础上向横纵两方面的提升和拓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全面超越了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和外延。

      一是由注重“量”向更加注重“质”转变。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的是由较低层级的供需矛盾向中高层级供需矛盾的转变,从过去“数量短缺型”的供需矛盾向“优质不足型”的供需矛盾的转变。二是由注重“硬需求”向更加注重“软需求”转变。物质文化需要相对来说比较具体,主要是一些硬性的需求,而美好生活需要则包括在“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参与感、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求”。三是由注重“生存”向更加注重“发展”转变。物质文化需要主要是生存需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而且还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了更多需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

      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相比,“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则是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发展问题。“发展不平衡”集中表现为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等结构性问题;“发展不充分”集中表现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需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需提升、发展方式还需创新和转变等转型升级问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日益提高,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社会矛盾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一问题引发的。

      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路径方法

      通过全面发展创造美好生活。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全方位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通过协调发展实现美好生活。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着力解决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教育引导人民感受美好生活。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是美好生活的享有者。美好生活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好生活既要创造,也要感受。主要矛盾的转变一方面要求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引导和帮助人民提高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在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同时,加强对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化引导,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感受美好生活。 (作者康来云系河南省委党校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