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文明乡风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18-03-28 15:30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五点要求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清晰地绘就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一以贯之”的目标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早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则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同样是5句话、20个字,其中4句话都有所变化,只有“乡风文明”4个字没有变,成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一以贯之”的目标要求。这表明,同新农村建设相比,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更加充实,要求更高。作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短板,文明乡风的培育是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难点所在,必须常抓不懈。

  乡风文明对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的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共同为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发挥着各自应有的作用。乡风文明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产业兴旺为乡风文明提供物质前提,乡风文明则既为产业兴旺提供精神保障,又是产业兴旺的重要资源。文明乡风赋予农产品乡村文化内涵,能够提高农产品文化品牌效应,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生态宜居要以生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保障,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低碳的生活方式及生态信仰和习惯的形成,都离不开文明乡风的培养。治理有效是乡村善治的核心,而有效的乡村治理过程就是文明乡风建设的过程。充分发挥文明乡风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有助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的治理体系。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生活本身既包含物质生活,又包含精神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比起物质富裕,人民群众更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乡风文明本身就是农民精神生活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农民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体现,抓好乡风文明建设能够促进物质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

  乡风文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力源泉。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和主力军自然是农民,而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振农民的精气神,促成农民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充分调动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相反,如果农民文明素质较低,不良风气盛行,则会严重影响农民的精神状态,从而严重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已经40年,但“三农”问题仍旧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原因固然很多,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同我国乡村文化发展滞后,作为乡风文明主体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艰难,农民知识水平低下,有一定知识的青壮年长年外出打工,“三留守”人员成为农村的主力,这是“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深层次原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能否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作为乡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 (作者徐学庆系省委党校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