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涵

    发表时间:2018-05-08 07:45 内容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标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十分重要,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重大、最关键、最基本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提出了以下五个概念: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建党95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指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第一次在“三个自信”后面增加一个“文化自信”,从而把“三个自信”升华为“四个自信”。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绝不仅仅是数量的简单增加,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重申:“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至关重要。

      正确理解和认识以上五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十分必要。

      第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

      早在1920年11月,毛泽东同志就形象地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同义语,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这样一面旗子。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1·5”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他还特别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部分修改和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上述四个论述与判断至关重要。这充分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即党的指导思想中,除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外,还包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包含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有五个部分组成:一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我个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现在特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九个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充分说明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坚持“四个自信”,本质上就是一个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第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主要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它既体现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体现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表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方面,又表现在坚持改革开放方面;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我们的经济社会中,经济是基础,既是政治上层建筑的基础,同时也是文化上层建筑的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和根本体现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当然,经济的发展道路,集中体现在政治的上层建筑之中,是一定阶级及其集团通过国家所确立的一定的经济制度,这也可以叫作应然;但这一经济制度在经济领域里运行的实际状况,则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这也可以叫作实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本质上属于经济基础领域,直接和集中体现在应然经济制度在实然经济领域的落实上,主要体现在所有制及分配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实际状况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积极稳妥并逐步解决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不断朝着共同富裕方向迈进。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才能直接和根本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党和政府坚定正确的领导,党、国家、人民和民族也才有光明的前途。

      以上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的是狭义上的道路。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讲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道路,则是广义上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建党96年来,新中国成立68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建立的宏伟大业在全球范围内引人瞩目。前几年,无论国际国内,都在热议“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我个人认为: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带来了日本经济20多年的萧条不前。“北京共识”是西方政界和学术界的话语体系中的提法,本质上并不存在。“中国模式”的提法:一是给人有完成式和不再发展的凝固之感;二是有加强、推广和甚至扩张之嫌;三是我国经济已高速发展近40年,但仍有几千万贫困人口,其发展方式也亟待转变,连我们自己也很难延续,更不能说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发展模式,并且这一发展方式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采取的举措,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但很难“复制”。因此,我个人认为我们党和政府提“中国道路”甚好。从广义上讲,“中国道路”可以包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路;从狭义上说,“中国道路”是专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质上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简称。现在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关注和认同,更多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注和认同。实践证明,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唯一正确道路。

      第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是指意识形态中的行动指南。

      这个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③]。正因为我们党愈益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真理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与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实际与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正像为了表示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一些重要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而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从马克思主义中单列出来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若干重要方面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因而可以将其单列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绝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割裂甚至抛弃。

      还应该指出的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开创者邓小平曾经说过:“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④]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适应这一新时代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四,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主要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和形成、改革开放时期逐步丰富和完善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是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我们把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者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体与政体的有机统一上。现行《宪法》总纲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制度是我国最高层次和最根本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之下,有经济、政治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及体制机制等。在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制度之下,包含有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基础上逐渐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相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制度即我们的国体和其它一系列制度,就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坚定制度自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我们为什么反复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二是坚持党的领导在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决没有自己任何的特殊利益。这也可以说,这是我们坚持党的领导的全部合法性所在。三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革命时期要取得革命的成功需要党的领导,在建设特别是改革时期,只要有一套健全的政治体制并依靠依法治国这一方略,人民就可以当家作主了。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已经证明,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无产阶级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的首要条件与普遍规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首要条件与普遍规律。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所说:“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坚持制度自信,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正如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所说:“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⑤]。坚持制度自信,还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要正确认识“四个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领导核心是政治上层建筑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一段时日内,它对经济基础起着关键性的反作用,对文化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应该十分清醒认识到,当今的国际国内形势,既有十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有世所罕见的挑战。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坚定信心,保持奋勇向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在国内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个攻坚战。这就更加需要增加“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疑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我们应不断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第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组成的整个大社会中的文化,主要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上层建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笔者个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党领导人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产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是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四是我国积极借鉴过来的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四个部分并不是并列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即我们的指导思想。党领导人民产生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基础。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厚沃壤。积极借鉴过来的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益滋养。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五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管总的,它规定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根本性质和方向。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具体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深厚基础,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共同构成了与科学社会主义相衔接、相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而又具体的丰厚内容。

      注释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②] 《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9页。

      (作者李慎明系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