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18-05-23 09:28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中低速增长的新阶段。以对外贸易为例,根据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资料,1978—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7%,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5%的增速;但2012—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平均仅为2.6%,远低于过去30多年平均两位数的增速,与同期世界贸易约3%的增速较为接近。这表明,长期以来支撑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势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和转换。在此背景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显得尤为必要。我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互利共赢理念,旨在强调各国共同应对世界经济低迷状况以及贸易保护主义,体现了中国的智慧与担当,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正确选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以贸易与投资的数量增长作为“开放红利”的主要标准,致使中国当前的对外开放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微观层面,本土企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优势,出口定价权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高技术产品对外资企业的依赖度较高。中观层面,制造业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出口附加值水平偏低。宏观层面,传统优势不具可持续性,在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冲击时存在较大的脆弱性,在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中缺少话语权,国际经济治理能力不强。

  但也应看到,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庞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配套齐全,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正在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仍然具备综合竞争优势。在此情形下,如何因势利导,推动开放型经济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成本、价格优势为主向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从而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完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培育,是中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必须把握的主攻方向。

  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是经济体内生动力的锻造和提升过程。只有具备内生动力,才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更好地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际国内环境的双重约束下,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锻造和提升过程,即为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培育过程。这既是应对全球经济发展新形势与国际经贸格局重大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之举。

  认识和厘清三大基本关系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增长势头依然脆弱,不确定因素突出,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都面临着诸多风险。在此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分工出现了新的变化,制造业正经历深度的结构调整,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动向,全球治理体系面临重构,国际竞争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因此,需要认识和理解国际竞争新格局的动态变迁与内在动力,科学评估国际竞争新优势,探寻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合理范式与政策解决方案。

  培育中国国际竞争新优势,必须首先认识和厘清三大基本关系。第一是“新”与“旧”的关系,即国际竞争新优势与原有优势的关系,必须扬弃地看待新优势、理论、政策与原有优势、理论及政策之间的关系。第二是“主”与“次”的关系。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是当前中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矛盾,但这一主要矛盾之中也蕴含着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第三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方面,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在推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战略规划方面,应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

  在认识和厘清“新”与“旧”、“主”与“次”、政府与市场这三大关系的基础上,在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方面,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分清主次,重点突破。

  在宏观层面,充分利用大国市场优势,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内生市场动力。中国既具有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和国内需求巨大等规模性特征,也具有要素禀赋异质性和区域经济差异性的多元化特征。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有效利用大国市场的规模优势、多层次市场体系优势与多层次市场开放优势,是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点路径之一。具体来说,在大国市场规模优势方面,考虑到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基于本地市场效应(HME),探寻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大国市场体系优势方面,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城市群体系,可以分析多产品企业空间区位选址的影响因素,进而从产业链视角考察城市群间产业链的跨区域重组动力机制;在大国市场开放优势方面,主要强调多层次市场梯度开放对中国可能带来的好处,比如能够促使中国充分参与国际分工,降低和缓冲外部世界经济异常波动对本国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试点试错,提升开放政策有效性等。

  在中观层面,引导制造业服务化,奠定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产业支撑作用。在中国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锻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时期,顺应服务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坚持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共生发展是一种理性选择。可以说,制造业服务化不仅为各国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提供了一个契机,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开辟了一个重要方向。对中国而言,制造业服务化不仅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也与《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相一致。因为制造业服务化的本质,是以高技术为依托,更加注重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从而构建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新工业体系。因此,我国亟须培育制造业服务化这一国际竞争新优势,从产业层面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可在把握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析出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因子,以探寻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战略路径。

  在微观层面,促进企业成长,夯实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企业主体地位。企业是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微观主体,出口贸易和跨国投资是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两翼。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企业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出口贸易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使中国成长为世界工厂和贸易大国。然而,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曲折、主要国家需求低迷且贸易政策取向分化,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素成本逐年上升的背景下,既有的低附加值制造业出口模式遭遇瓶颈。中国企业的成长动力面临换挡,亟须培育跨国投资这一国际竞争新优势,从微观层面激发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具体来说,需要以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竞争力为抓手,探讨如何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实现企业市场规模和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如果说在培育大国市场优势、构建产业支撑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方面,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那么,在制定推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战略上,应该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治理。具体而言,可以对“一带一路”等先期实践进行解析,为当前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战略规划提供经验借鉴;通过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分析、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与国际治理参与度的量化评估,制定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战略框架。同时还要认识到,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政府战略,关键在于国家层面制度设计的时序性与策略实施的有效性。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内生动力研究”(18VSJ046)阶段性成果)

  (作者钱学锋 胡宗彪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