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四川路径给区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8-06-05 07:58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在全国军民融合发展棋局中,四川近年来在探索军民融合发展路径、实现军民双向互动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正在形成一条区域特色鲜明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子。

      立足军民融合发展的区域优势。区域军民融合是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根系,也是推动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差异很大,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需要从各自情况出发。在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四川是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核心任务的省级行政区域,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上形成了主打军工经济比较优势的明晰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将军工经济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同时以优势民营经济注入军工经济产业链。实践表明,要使军民融合这个国家战略在本地落地生根,前提是充分认识本地军民融合的战略优势和短板,明确本区域应当干什么,能够干什么,把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与本地区特点紧密结合起来进行顶层谋划,列出本地区军民融合发展的“任务清单”。这个清单,应当是融合一般性任务与本地特殊任务的统一。

      坚持军民融合与创新驱动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总体上仍有差距。军民分离,进一步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破除军和民两大创新体系之间封闭隔离,推动持久的军民协同创新,促进军民科技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设施共用、技术互促,实现两个体系相互兼容同步发展。在这方面,四川的探索实践,既不同于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技术发展模式,也不同于以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为代表的高科技孵化模式。四川结合本地实际,充分挖掘、释放国防军工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潜能,探索以“寓军于民、军民融合”为主导的科技资源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同时注重挖掘民营企业的创新潜能,成都、绵阳、德阳等地已有一批优势民企参与协同创新过程。展望未来,在推进区域军民融合发展中,需要继续突出以军带民的四川特色,同时要更加充分利用民营企业的资源优势,将民企参军这一传统弱项逐渐转化为强势。还应大力协同推进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各项建设,有效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再创新。

      坚持优化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制度环境。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成立和高效运行,有力统合了相关领导管理体制,政策制度环境正在优化,但军地之间供求底数不清楚、衔接渠道不畅通、运行方式不相容等问题仍然存在。区域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既定的政策制度“大环境”下不断探索优化“小环境”的方式方法,为全国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这方面,四川作了有益探索。“成都十条”“德阳十二条”,涵盖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鼓励民企参军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多领域,取得了初步效果。绵阳围绕科技城建设,倾注了大量的政策资源,获得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先行先试权,被列为全国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城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等,形成了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实践证明,推进区域军民融合发展,基本着眼点应放在从总体上消除军民分割状态。军民融合发展能够集中军地双方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共同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共同打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区域经济社会,形成区域安全和发展的强大合力。在这方面,迫切需要深入探索有效破解诸多矛盾问题的办法。目前,各区域内军地单位所承担的目标任务、考核激励体系不同,利益关系、价值取向、市场经济意识、开放程度、制度规范还不尽一致。如何在区域军民融合发展进程中基本消除各竖烟囱、各管一摊的分散格局,通过更为有效的部省市三级联动,真正形成统一融合规划、统一融合需求、统一资源配置、统一绩效评估,实现区域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及相关资源的“大贯通”,还需要探索实践很多问题。我们需要更加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的各种政策,加快推进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转移转化、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制度等重大改革,尽快形成更具普适意义的经验做法。

      (作者:姜鲁鸣,系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