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强国和民族复兴时代的雄厚物质基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18-06-27 08: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打造强国和民族复兴时代的雄厚物质基础这一极具现实性的重大问题。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问题的关键是,要正确认知和实现从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历史性转化。

  从“一穷二白”到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中国人民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从1921年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不懈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掌握了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和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从国民党手中接过来的,则是一个一穷二白、千孔百疮的破烂摊子。毛泽东曾自问自答:“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也曾指出:“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但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在“一穷二白”的版图上绘出了最新最美的画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虽然也曾有过失误甚至重大失误,但是,就整体而言,其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其影响是巨大深远的。从“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到“四五”计划时期(1971—1975年),在短短的20余年间,中国逐步也是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不仅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而且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从1952年到1978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教育事业同样得到长足发展,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是免费教育,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有教无类”。这些重大成就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尤为重要的是,经过艰难曲折的实践探索,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我们始终行进在追求现代化的路途中

  一般而言,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经济现代化则是从物质层面、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所考察的现代化过程,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早在1945年,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就提出:“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奋斗,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了“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改变落后的农业国、建成先进的工业国,是毛泽东这一时期对国家建设目标的清晰描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一直行进在追求现代化的路途中。毛泽东曾指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个世界先进水平,就是世界现代化水平。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之中。1963年9月6日到9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布:“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由此,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因此,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讲的四个现代化,实际上是毛主席提出来的,是周总理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出来的。”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进行了量化,即:到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1980年初,邓小平进一步分析了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指出:“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此后,他又一再强调搞好四个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并由此提出了“政治路线”的概念,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况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他要求把这条政治路线写入党章修正草案,并认为不管草案中怎样表述,“实质是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力”。到1987年,邓小平逐步规划出了一个清晰的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蓝图。十三大确认了他的这一战略设想,指出通过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积极而又切实的重大决策,体现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辩证统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随着实践的新推进,具体步骤有所调整,但是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则是稳定的。

  十九大的战略新安排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内涵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由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既是一种“提速”,更是一种“提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的标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的文献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所谓现代化,是反映人类社会文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程度的综合指标。它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从过程来看,是指通过不断变革满足现代需要;从结果来看,是指技术先进,一般是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所谓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制度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并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系统。

  所谓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组成的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系统。

  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构成的,能够较好满足现代需要的有机统一整体。它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与传统经济相比较而言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突出特征,就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

  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经济体系,是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体系,是适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体系。

  新时代应该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总体安排,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党的十九大还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从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的伟大飞跃,是一种清醒和理性,是一种自觉和自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形成是现代化实现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任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必将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中国必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最大的中国贡献。

  (作者林建华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