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时间:2018-06-27 08:24

  作者简介: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科研部主任,教授。北京 100091

  原发信息:《科学社会主义》(京)2017年第20176期 第4-10页

  内容提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及其历史性影响,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且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新方位,聚焦于新时代推进“四个伟大”实践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集中解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并积极谋划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战略安排,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

  关 键 词:新变革/新方位/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

  十九大报告的一条核心红线,就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且实现强起来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灵魂,它在本质上是关于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的理论,十九大报告实际上也是实现强起来的宣言书,是实现强起来的行动纲领。

  一、历史新变革:实现强起来的历史基础

  十九大报告的逻辑起点,是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其根据,就是十九大报告所讲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及其所产生的历史性影响,它回答新时代“从何而来”的问题,并为实现强起来奠定了历史基础。

  “历史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第一个根据。它既指“经过长期努力”,“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①;也指“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②

  “历史性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第二个根据。这种变革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到国际全方位展开了:在生产力上,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在生产关系上,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更加注重“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国家权力运作方式上,由“国家主导”走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加注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上,由相对注重打破“思想僵化”走向更加注重解决“思想分化”和“凝聚共识”;在社会发展水平上,由注重重点突破的非均衡发展走向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在对外开放和国际战略上,由“回应挑战”走向更加注重“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看,这种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历史性影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第三个根据。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必然产生历史性影响。这种影响最鲜明、最集中、最根本的体现为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理论来看,社会主要矛盾体现着一定历史方位中人民的需要状况和社会的供给状况,社会主要矛盾这两方面的总体状况反映着一个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从历史来看,可运用历史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的辩证法,来解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历史方位的转变必然带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致可以划分为“欠发展”时期和“发展起来”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是我国“欠发展”时期(或历史方位)的社会主要矛盾,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则是我国“发展起来”时期(或历史方位)的社会主要矛盾,进一步说是实现强起来进程中所应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这是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同时,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就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的出场奠定了基础,后者是前者基础上的升级版,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这是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连续性。从现实来看,十八大以来,人民的总体需要状况发生了部分质变,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全、环境的需要;供给状况也发生了部分质变,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正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这种转化,推动我国由“欠发展”这一历史方位进入“发展起来”这一新的历史方位,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是社会主要矛盾在根本性质上的转变,而是社会主要矛盾在形态上所发生的转化。

  二、历史新方位:站在实现强起来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理解和把握整个十九大报告、尤其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这一新时代,就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一步说就是“我国发展起来且使大国成为强国”。

  首先,全面准确理解进入新时代的标志:从何出发。

  十九大报告所讲的“三个意味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标志,也是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新的历史起点,它回答“从何出发”的问题。

  第一个意味着,主题是“中华民族”,讲的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站在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来看,不能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割裂开来,后者都以前者为基础。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来看,毛泽东时代着重解决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问题,为中华民族富起来奠定了基础;1978年以后,邓小平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从总体上基本解决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问题;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站在了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二个意味着,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由低潮向高潮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了确立独立自主性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在研究上主要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作“理论辩护”,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谓“合理性”。之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促进中国走向成功,我们在研究上多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理论阐释”,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自从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尤其是从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上空高高飘扬,我们日趋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性也确立起来了。至此,我们在研究上就开始注重“理论引领”。

  第三个意味着,主题是“现代化”,讲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由依附性到主体性、由跟跑到领跑的提升,中国现代化站在了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之初,“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盛极一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对西式现代化具有某种依附性,具有“跟跑”特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始超越“西式现代化模式”,注重内生性、独立性、自主性和世界性,从而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了内在成长即内生的主体性和影响力。这主要体现在打破“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的神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在某些领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式现代化具有了“领跑”特点。

  其次,全面准确理解进入新时代的目标:向何处去。

  十九大报告所讲的“五个时代”,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而实现强起来的五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它回答“向何处去”的问题。

  一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其目标,就是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盛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半程和后半程”的论述值得我们关注。他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前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半程的历史任务总体完成,现在主要是完成后半程的历史任务。要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半程”的历史任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其目标,就是努力使现代化国家强大起来。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即实现“温饱”、“小康”和“基本现代化。”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步,从203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其目标,就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1978年初期,我们注重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十八大以后,我们强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强调,我们党要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其目标,就是努力使民族复兴起来,即实现强起来的目标。

  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其目标就是努力使中国在世界上强大起来。在古代,中国在世界上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属于“辉煌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从辉煌沦为没落,处于被侮辱、被宰割、被动挨打的境地。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从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世界上逐步强大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目标就是使中国进一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世界上更加强大起来。

  三、历史新使命:实现强起来的核心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是根据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来确定的。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宏伟目标,就是使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要时刻牢记历史使命,具有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进“四个伟大”。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推进“四个伟大”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论断,它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之根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需要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四个伟大”:

  第一,要理解和把握“四个伟大”形成的逻辑。首先看其历史逻辑。运用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系统总结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发展的历史、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可以发现,推进“四个伟大”是治国理政的根本经验。从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中,可以揭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意义;从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伟大梦想”的重要意义;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揭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意义;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中,可以揭示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意义。其次看其实践逻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推进“四个伟大”作为治国理政的总体或战略框架。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根本路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就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进行好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必须建设好新的“伟大工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系统思维,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把“四个伟大”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系统: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人新时代;站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历史使命;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三番五次强调要进行好“伟大斗争”;为指导和领导好这一“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再次看其理论逻辑。“四个伟大”也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和渊源。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可以揭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对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意义;“四个伟大”具有各自的内涵和功能,分别回答不同的问题;同时,“四个伟大”又构成一个彼此不可分割、彼此相互联系的系统的有机整体,彼此联系,更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质,是为实现伟大梦想、完成历史使命确定根本路径,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确定总体或战略框架。

  第三,既要理解和把握“四个伟大”各自的内涵和意义,更要理解和把握“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内涵和意义。“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意义重大。

  第四,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③

  四、时代新思想:实现强起来的理论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的历史方位,植根于“四个伟大”实践,发源于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解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内涵”(“八个明确”)和“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两个方面。其“基本内涵”,讲的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上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其“基本方略”,讲的是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实践上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办”的问题。“八个明确”的内在逻辑是:一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导向,为实现大国成为强国提供价值引领。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大国成为强国的根本主题和奋斗目标。三是推进“两大布局”。这是大国成为强国的总体方略。四是完善发展“制度”和推进国家“治理”。这是大国成为强国的根本路径。五是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这是为大国成为强国提供法治保障。六是建设“一流军队”。这是实现大国成为强国的军事和国防保障。七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为实现大国成为强国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八是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这是为实现大国成为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这八个方面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起来,分别从价值导向、主题目标、总体方略、根本路径、法治保障、国防保障、国际环境、政治保证来讲的。“十四个坚持”的内在逻辑是:为实现强起来提供基本方略;聚焦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集中围绕“两大布局”来谋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质上是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的理论,是实现强起来的理论。其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都是基于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提出的,因而要放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进行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使大国成为强国,提供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这一飞跃,植根于推进“整体转型升级”的历史性变革之中;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且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上所进行的思考;聚焦于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分析和解决;形成于对推进“四个伟大”实践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解答;体现为它是围绕大国成为强国而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要言之,历史新变革、矛盾新转化、历史新方位、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和时代新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坚实基础和立论根据。

  五、实践新征程:实现强起来的实践方略

  要基于新的历史方位,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以新的历史方位实事求是地谋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战略谋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条根本经验。一个政党的执政业绩与战略安排紧密相关,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与战略运筹密切相连。毛泽东指出:领导干部要有“战略头脑”,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习近平强调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④我们党和国家已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历史起点上。站在这一新的起点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世界大国都注重战略谋划和运筹,积极推动本国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空前的经济危机,英国采纳凯恩斯学说,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干预经济,矫正市场失灵,由此形成了“凯恩斯革命”;美国则摒弃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积极推行以复兴、救济和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方式来缓解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使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二战”结束后,为了帮助欧洲尽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美国对欧洲实行了“马歇尔计划”;英国、法国、德国则通过逐步实施“福利国家”发展战略,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主要发达国家通过加强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引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美国在与苏联的竞争中通过实施“星球大战计划”,强化了在高新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法国通过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全民教育战略,维持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了有效引领和驾驭国家经济发展,各国都非常注重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如法国实施有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发展战略,德国实施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日本实施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后,为了克服“滞涨”局面,走出“凯恩斯主义”困境,美国推行了以里根经济学为指导的“经济复兴计划”,英国则推行了以撒切尔主义为指导的各项经济改革。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启动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启动了“工业4.0计划”,日本启动了“机器人新战略”,试图在新经济和高科技领域抢占优势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发展战略在现代化和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更加注重战略谋划和实施。中国共产党作为富有战略眼光的党,始终重视国家发展战略的谋划和实施。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方向和目标。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这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我国“欠发展”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规划了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中叶中国的发展步骤。江泽民细化了“第三步”,提出了新“三步走”,规划了21世纪上半段中国的发展步骤。上述战略规划,主要是基于我国“欠发展”时期的发展状况而设定的。可以说,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坚定清晰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也展示了强大的战略思维能力。

  在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党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确定了分“两个阶段”或“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打好防范风险、精准脱贫、治理污染“三大攻坚战”。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把着力点聚焦到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集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既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又不断创造条件积极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均”GDP和“质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2035年到2050年,应动员和组织一切资源和力量,全力解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面存在的难题,全力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存在的难题,真正让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治理机制协调并发挥作用,让党政主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人民主体力量协调并形成合力,同时,要全力实现“五个时代”的目标。

  这里需要厘清人们较为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是为什么把原来的构想即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前1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历史逻辑和发展逻辑的必然要求。其历史逻辑是:我国发展起来使大国成为强国的必然要求。其发展逻辑是:如果按照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在2020年后,经济增长速度按照5%计算,参照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现代化标准,我们到2035年左右,我国经济总量将超过50万亿美元,将会大大超过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人均收入超过2.5万美元,基本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生活水准。

  二是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否一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二者都是我们的总任务且都达到同等水平而言是基本一致的。但也有区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侧重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水平,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包括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建成“现代化强国”为基础,而且其视野更加开阔,还明确包括建成现代化强国所没有完全涉及的“中华民族”问题。其实,十九大报告在谈到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时,也是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对区别开来的。

  ①②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8、17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45页。

  (本文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8年第4期)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