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扶贫开发成就彰显“四个自信”

    发表时间:2018-07-05 08:30 内容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为加速世界减贫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到治国理政新高度,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这五年间,全国累计减贫685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70万人,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性。换句话说,中国扶贫开发成就充分彰显了“四个自信”。

      一是彰显道路自信,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道路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党的生命、人民福祉。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尝试各种方案,均以失败告终。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中国人民才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因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使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历史上贫困治理的辉煌篇章。中国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再一次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正确选择。

      二是彰显理论自信,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理论是实践的升华,科学理论指导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开展理论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和敢闯敢干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篇章,使我国7亿多人成功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制定的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

      三是彰显制度自信,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制度是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形成了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扶贫开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得益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具有强大整合能力,能够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四是彰显文化自信,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和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文化作为软实力,能够用无形的思想和观念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通过其强大的感召力,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继承和发扬了红色革命文化,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蕴,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比如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为政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大同思想,“仁者爱人”“安老怀少”的道德思想,“推己及人”“厚德载物”的人文思想,“制民之产”“藏富于民”的富民思想,“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扶贫济困思想等,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历史及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引领性,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导引,才能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

      (作者林祖华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研究员、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