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认同

    发表时间:2018-08-27 08:32 内容来源:学术交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而得出的全社会能够普遍接受的价值观体系,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深度凝练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新的历史时期,应以唯物史观原理为哲学依据,把准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轨迹、时代内涵,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原则,遵循科学有序的实践进路,进而有序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哲学遵循和历史轨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内涵形成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唯物史观原理与方法论原则融合运用的哲学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与时俱进的品格。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看,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制度属性。第二,社会发展是社会个体之间合力作用的结果。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是在自然人个体意志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个体意志形成有机合力,合力并不是自然人个体力量的简单叠加,是个体意志发生“耦合”作用的结果,即社会个体在相互作用中逐步接受核心价值观。第三,释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形成的源头因素,关键还要从自然人“价值”理念形成的角度进行考量。“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之所在,而“价值观”作为价值承载主体关于客体的主观价值评判,是价值主体为实现发展目标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社会核心价值观即指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居于支配和中心地位的,为人们所普遍遵循的社会核心价值理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急剧转型期。多样文化、多元价值理念之间的矛盾加剧,并日益凸显。客观情势决定要保证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需要以一个核心主流价值观予以引导,确保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包容、共存。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论表述。其中的内涵表达已然覆盖和广泛采纳了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学理意见,深度体现了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诉求。

      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实现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认同,关键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规律,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进而有序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认同效果。引导全社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及其方法论原则,从实践理念、价值理念、群众理念的层次去探索根本的实践进路。方法论如下: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须坚持实践第一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深刻启示:一是应树立实践第一的理念。增进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应从唯物史观原理切入,有效契合实践合规律性、合真理性,注重实践在强化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坚持以实践的标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二是理论源自实践。应实现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相结合,即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科学理论对国人的实践引导与有效教育。在现实的意识形态教化中,作为国民价值观培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党和人民应争取最大社会公约数的舆论话语权。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发挥科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深刻启示:一是社会个体要进行科学的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念。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价值的实现源于其自身对社会发展所作的奉献,社会个体成员唯有亲身参与社会发展并主动奉献,其自我价值才能统一于社会价值。二是反对消极落后的价值观,主张积极主流的价值观。为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不能让人的价值诉求个性化、多样化特征放任自流,不应因各种文化冲击而出现思想紊乱或丧失根本的价值标准。唯物史观历来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地位,多样价值诉求的客观存在,从客观上要求核心价值观发挥主导和统领作用。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现人民认同与精英主导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深刻启示:一是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唯物史观强调,只有人民群众积极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推动创新理论对社会发展进步的科学指导。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民群众充分认同核心价值观,才能巩固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二是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看,社会精英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承能力也是影响社会发展实践的重要力量。在社会意识形态教化和人们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社会精英群体起着主导功能,价值观培育的主导部门应发挥社会精英的引领功能,让精英主导功能与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实现和谐统一。

      三、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根本进路

      有序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须把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时代性与广泛性,须聚焦理论驱动、情感驱动、行为驱动,力求全方位、立体式地增进社会认同效果。增进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是引导全社会自觉坚定四个自信的根本实践进路,找准破解实现社会认同问题的症结,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是确保认同效果的根本进路。强化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有以下三种手段:

      一是健全理论灌输机制。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须首先引导全社会深度认知并充分接受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红线的根本任务,理应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理念有效内化为全社会的思想范式与行为准则,源源不断地将党的创新理论价值理念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化全过程。二是健全宣传引导机制。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须充分掌握舆论话语权,在全社会范围内健全和创新宣传话语体系。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看,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宣传思想引导机制,持续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在价值理念认知中的根本引领功能。在国民意识形态的教化中,内容展示的方式应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采用广大民众乐于接受和易于接受的价值观传播方式。这要求党的创新理论应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掌握和运用的科学思维和行为范式。三是发挥“新媒体”平台的文化推送力。在价值观培育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新媒体文化的舆论引导和价值导向功能。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及时性强、受众面广等特质推崇文化主旋律,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核心价值观理念向全社会的有序推送。

      把准人的动机生成点,解决好人生存与发展的利益动因,是引导社会个体实现情感认同的关键。有效有序增进全社会价值观的广泛认同,须完善利益驱动与制度设计。有以下两种手段:

      一是完善“利益激励”制度设计,促进情感认同生成。应抓住人的利益关切点,完善人的利益满足驱动机制。在实现利益获取的制度设计方面,应科学合理、实事求是、量力而为。只有不断完善利益激励保障体制,才能将核心价值观理念真正转化为全社会能够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二是推介“红色文化”,引领情感认同提升。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应注重推介“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的心灵启迪力与价值引领力,以红色文化来正面影响全社会的各种现实文化现象,以红色文化宣传平台来强化国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自我教育。

      有序增进全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是确保实践认同效果的最关键举措。增进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关键在于实现社会个体心与行的真正统一。坚持实践化人、推崇榜样力量、加强社会协同是管用必行的实践路径。在认同培育实践中,要注重引入唯物史观相关原理,实现唯物史观原理及其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增进全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有以下三种手段:

      一是坚持实践化人,完善实践养成体系。“实践化人”能够保证核心价值准则在社会实践中切实转化为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行为范式。应利用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志愿服务、公益推广、家风建设等平台,持续完善行为认同教化体制,确保全社会心与行的充分一致。二是推崇“榜样”力量,注重典型示范引领。增进全社会的行为认同,需发挥榜样激励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及先优模范的时代引领力。应通过宣传引导机制广泛传播价值观认同实践中优秀“榜样”的力量,在全社会广泛树立、推崇“榜样”的引领作用,达到良好的、广泛的社会示范效应。三是加强社会协同,确保全社会认同效果。完善社会层面协同培养机制就是让社会面的全部发展要素最大化融入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过程中,充分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中各环境要素之间的自然互动。只有充分发挥各种社会要素、家庭要素、学校要素以及其他社会要素的多维度协同功能,根据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心理特征,科学构筑社会面协同培养模式,才能深度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的协同培养机制,从而确保全社会的实际认同效果。

      引导全社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坚持以唯物史观为哲学依据和实践遵循,深入探索增进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科学理路是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各项发展任务的战略需要。新的历史时期,要站在确保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和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伟大发展目标的高度,全面研判社会总体思想价值观状况,遵循科学有序的实践进路,有序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

      (作者马小华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自《学术交流》2018年第3期,《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认同》,中国社会科学网 有冬/摘编)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