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非教育交流合作交响曲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8-09-06 08:11

  中非教育交流合作是中国对非外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就已开始。随着中非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举办,为包括教育在内的不同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制度性的框架和机制,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进入新时代。

  中非教育交流合作是时代之需

  中非教育交流合作是新时期深化中非关系的重要内容。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提出了“真、实、亲、诚”的新型中非关系。全面深化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的长期战略选择,也是新时期中非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18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称,全球失学儿童比例最高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3260万儿童没有读书,其中55%是女孩。”旨在长远规划非洲未来发展的《2063年议程》明确将培养非洲大陆可持续发展的变革者、新一代非洲人作为重要目标,因而制定了《非洲大陆教育战略(2016-2025)》,提出建立有质量的教育和培训系统,为非洲大陆培养高效的、拥有非洲价值观的、有能力实现非盟愿景和雄心的人力资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非洲需要发展更大的对外合作。由此,中非教育交流合作在中非传统友好交往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逐渐发展成为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教育合作关系。

  中非教育交流合作是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需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中非交往历史悠久,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其中有四次到达非洲。据考古发现,埃及女性木乃伊的头发中就有丝织品。而今天,在浙江省金华市某小学学生手中,有一本特殊的教材《活力非洲实验教材》,教材涉及非洲自然、音乐、美术、文学等很多领域。非洲的图腾柱、大象、金字塔等形象也出现在该校的“活力非洲园”里。中国与非洲正成为推动文明进步、建设和谐世界的交流伙伴。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中非教育交流合作正实践着不同文明的相互包容、平等对话、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中非教育交流合作是中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在推进双向留学、支持中外合作办学、谋划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基本形成全方位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据统计,1966年年底非洲只有14个国家的190余名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到2016年,非洲留学生达到61594名。同时,为进一步适应非洲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国采取了“高层次、短学制、高效益”的做法,增加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渐把重点转向为非洲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上。如浙江师范大学建立了国内高校首家综合性非洲研究院、中非国际商学院、非洲博物馆,形成了非洲学术研究、汉语国际推广、涉非人才培养、对非校际交流四大领域整体推进的对非教育合作机制,有力促进了中非高等教育交流互通,互学互鉴,合作共赢。

  中非教育交流合作是民心之愿

  中非教育交流合作最基础最持久的关键在民心相通,民心所愿,民心所盼。构建中非教育共同体,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跃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将进一步推进中非人民相知相亲。

  民心相通基础在语言。语言是无形之路,是各国之间开展有效沟通的钥匙,语言互通是中非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础。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就开始派遣援非汉语教师,尤其近年来孔子学院的成立和发展,以面向全球开展汉语教学、促进文化交流为己任,坚持中外双方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办学理念,成为中外双方共建、共管、共有、共享的全球性教育共同体,为促进汉语言文化在非洲的传播和推广、深化中非友谊、促进中非友好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12月19日,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成立。目前非洲有41个国家,设立了54所孔子学院和30个孔子课堂,累计培养各类学生达140多万人,同时有效推进了中非双方互派留学生、派遣援非教师和专家、语言学习交换项目等工作,为非洲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许多人活跃在各国的政界、军界、外交界和工商界,有的已担任所在国的议长、部长、外交官等职,有的积极从事中非经贸交流工作,他们为促进中非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促进中非交流合作、发展中非友好关系的重要力量。

  民心所愿核心在理解。习近平主席指出,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根在人民、源在交流。无论世界情况怎么复杂、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非人民都相互信任、平等相待、相互扶持、共同发展。通过搭建教育合作平台、打造品牌项目、开展理解教育、完善制度保障,中非人文交流日益活跃,如开展对非教育援外项目、实施校际交流、中非文化聚焦、中非文化人士互访、中非文化合作伙伴计划等。2017年,教育部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成立,推动了区域与国别化的中非人文交流。“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建立在相互尊重、包容理解基础上的一系列重大互动项目的实施,丰富了中非人文交流机制。

  民心所盼关键在发展。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8周年,作为中非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促进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中非合作论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在对非合作中秉持正确义利观,注重授人以渔,帮助非方筑巢引凤,提升非洲国家自我发展能力,惠及非洲各国人民,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共圆发展振兴之梦。中国“一带一路”和非洲“2063年愿景”是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在实现“中国梦”和“非洲梦”的进程中所制定的发展战略,具有互联互通和相互支持的基础。今天,中非合作论坛已经成为双方沟通的有效平台,有力推动了中非的全方位合作,中非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使中非成为牢固的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必将为中非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

  中非教育交流合作是未来之路

  展望未来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需要将基本要求、核心要素、关键要点统一起来,不断推动中非教育交流合作迈向新时代。

  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宣言》专门提出要扩大交流、深化中非人文领域合作,加强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多领域的交流。目前,中国已同50多个非洲国家建立了教育交流关系,推动签署双边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举办中非教育部长及大学校长论坛、扩大非洲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名额、加大对非人力资源培训力度、积极发展孔子学院、实施中非高校20+20计划、强化对非研究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未来,中非教育交流合作将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遵循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原则和基本要求,推动中非经济社会发展与合作走向新高度。

  中非教育交流合作作为中非人文交流和对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素和基本落脚点是“中非人民”。“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非教育交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未来,中非教育交流合作需要继续深化中非作为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的关系,立足中非人民,突出以人为本,充分沟通了解,真正做到相知相亲,互信同行。只有让中非教育交流合作成果不断惠及双方人民,中非关系发展才能得到双方人民更广泛更坚定的支持和拥护。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教育交流合作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得到创新与发展。尽管近年来中非教育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但中非双方合作空间依然很大,正如专家指出,新时期中非教育交流合作在内容上由“减少贫困”向“促进发展”转型,主体上由“政府行动”向“社会行动”转型,方式上由“输血援助”向“造血援助”转型,合作的关键要点需要往高质量目标发展。一要强化政府政策的保障力。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始终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从双方根本利益出发,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中非开展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保障和首要前提。二要扩大民间组织的影响力。从中非人民的期待和中非关系发展的潜力看,中非民间和人文交流发展空间很大。中非民间具有自身力量多元、覆盖广泛、贴近民众等独特优势,要不断扩大民间组织影响力,积极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深入发展贡献力量。三要激发自身发展的能动力。中非人民的深厚友谊是中非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只有双方人民主动热情参与,充分发挥能动力,中非友谊才能永葆生机活力,中非合作基础才会不断巩固,中非关系才会牢不可破。

  (作者:刘星喜,系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副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