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

来源:人民论坛网
时间:2018-11-02 08:3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召开的第一次教育大会,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特别强调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性,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任务,是指导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征

  举旗方能定向,道路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与时俱进,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发展道路。早在革命年代,我们党就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时期开始就提出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办学原则,并创造性地实行了“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初步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的办学定位和领导体制,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为新时期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供了重要保证。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以恢复高考为标志,开启了教育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提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等发展战略,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大学育人质量,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推动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突出大学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立德树人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高等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的发展和完善。

  回顾和总结中国大学发展的独特道路,就会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是一条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科学性与价值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的道路,深刻回答了在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正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大学等一系列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首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又立足基本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是在总结中外大学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探索而成的,是将历史经验教训与现实需要、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既遵循教育规律,又重视价值导向,在重视改革创新方法的同时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注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增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体现了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是一条反映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时代特点、人民需求和国际潮流的行之有效的道路,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这一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必须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求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道路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从而廓清了一个时期以来人们的一些模糊认识,抓住了教育领域的核心和关键问题”。讲话虽然是针对高等教育讲的,但对整个教育事业同样适用。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健康体魄、审美能力、奋斗意识的培养进行了详细论述,对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一步做出了详尽阐释,极大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回顾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新式教育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党始终都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最早系统阐述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937年,他给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的题词中说:“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这一思想明确指出了在革命战争年代教育应该采取的方针政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的教育工作紧紧围绕民族解放斗争这一中心任务展开,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于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任务就提上了教育工作的日程。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著名论断。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论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被概括为“三育两有”和“两个必须”,这一教育方针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中央“拨乱反正”,根据改革开放新的形势任务,纠正了“左”的错误,对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了调整。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提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为景山学校的题词中又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对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丰富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容,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把美育列入党的教育方针之中,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党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方针的历史变迁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教育政策和方针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根”和“魂”始终如一,都是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只是不同时期的方式方法、侧重点有所不同。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为更好实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根本目标,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对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丰富和完善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必须紧扣“双一流”建设这一战略目标

  如果说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那么“双一流”建设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奋斗目标。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必须把“双一流”建设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的重大牵引作用。

  首先,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最大政治优势。历史证明,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我国大学的发展就比较顺利;相反,党的领导软弱无力,我国大学的发展便会遭遇阻力。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制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所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当前的一个重点就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正确处理院长和书记的关系,配齐基层党支部特别是教师党支部书记,使基层党组织有职责、有地位、有发言权,扭转高校党建工作“上热、中温、下冷”的局面,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

  其次,必须牢牢把握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个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大学教育中,教师承担着引导思想与传播知识的重要职责,教师的思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要求,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大力培育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

  最后,必须牢牢把握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保障。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优良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大学硬件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有的学校的硬件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也没有太大差别,关键是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入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同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着重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作者靳 诺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