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本期主持:朱志荣(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期主题: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主持人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的整体发展历程中,美育不可或缺。美育作为一种化育,能使人获得情感的陶冶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最终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本期组织3篇文章,就美育的价值内涵、特性和现实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突出了美育的功用和时代价值,希望能引发学界进一步探讨。
100年前,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从学理上说,美育是美育,宗教信仰是宗教信仰,两者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来看,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又是非常必要且切中时弊的。当时的中国,在新旧社会交替的背景下,有些人过度夸大宗教的作用,使得“宗教救赎论”观点泛滥。当时杨仁山提出要以佛教拯救世道人心,陈撄宁提出“道教救国”,余日章提出“基督救心”,康有为等人提出以孔教对抗基督教,以拯救道德。一时间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纷纷跟从,要求以宗教拯救道德。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蔡元培本着科学主义的精神,在重视德育、智育的基础上,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使人获得情感的陶冶,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中国的美育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中国传统重感悟、重当下体验的文化心理角度看,以美育代宗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
在今天看来,我们提倡美育,实际上是让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功能。18世纪德国启蒙时代的哲学家约翰·尼柯拉·提顿斯首先综合前人的思想,把人的心理功能划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其后被康德所继承和发扬光大,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的知、情、意要全面发展,其中的情感主要应由审美来充实。美育通过审美活动陶冶人的性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度重视智育、生活节奏紧张的当下,美育有助于促进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尔库塞曾批判现代工业社会将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创造力,他强调要把人从现实中解放出来,获得全面发展。卓别林主演的喜剧电影《摩登时代》中描写的查理,就是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人,一个单向度的人。而美育,正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获得美的熏陶,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是指人的一切审美活动,包括欣赏自然美景、欣赏艺术等,都对人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都在滋润人的心田,是铸就人的精神世界的有机部分。这是一种自发的美育。从审美的意义上说,审美即美育。而狭义的美育,则指经过自觉地、能动地规划,有意识地进行的审美教育,如学校里的艺术教育等,尤其是幼儿园、中小学期间的艺术课程,都是经过专家精心设计和规划出来的,通过优秀的艺术名作,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对象进行因势利导的审美感化。幼儿园、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不只是学习艺术技巧,更主要的是让同学们获得感动。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在自觉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仅仅靠学校的课堂美育,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在自发地欣赏大好河山的美景,进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欣赏艺术品的时候,都可以获得美的熏陶。而学校自觉的美育对人们自发的审美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当然,狭义的美育是有限度的,完整的美育过程是自发的美育和自觉的美育相统一。因此,广义的美育与狭义的美育是相辅相成的。
“教”的汉字字义,本来是抓辫子、执教鞭教育小孩,包括督促和管理,带有强制性,目的在于灌输知识。育本于“毓”,像母产子状,引申为抚育。“教育”两字在汉字中具有培养人才、成就人生的内涵。智育主要是开发人的智力,提升智力水平,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智育需要从幼儿开始,也需要顺应人的成长规律,不可拔苗助长,也不可一曝十寒,要像种庄稼一样不误农时。德育主要包括伦理道德教育,目的在于提升人的品质。道德和伦理之间是有区别的,一是内在的,一是外在的。其中道德主要指内在的素质和修养,伦理主要指外在的社会法则。每个人都有善根,德育的目的,就在于培植和养护善根,唤醒和增强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而抑制乃至杜绝人性中自私、贪婪、邪恶的弱点,完善人的伦理道德品质,使人成为善良正直的人。体育主要目的是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的健康水平,这是人的生命基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美育与德育、智育在内涵和方式上既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美育与知识教育和道德灌输在方式和途径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化育、一种感化,是潜移默化的感染。它能春风化雨般地感染人的性情,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产生动情的愉悦,而不是强制的灌输。正因如此,智育与德育都可以通过审美而得以强化。主体审美能力的激情和想象力的焕发,可以极大地促进科学的发明和创造。而德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起到限制、管理和约束的作用。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人生而自由,但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在道德的感化中,包含了审美、动情的元素,乃至宗教也在利用审美的感染力。审美可以作为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工具,但这种德育、智育对审美价值的利用,并不能消解审美自身的价值。
二
美育与德育、智育是相统一的,相互促进的。人的情感、人的感性欲求要受到理智和道德的约束,要以理节情,同时,德育也需要通过美育培育人的高尚的情感,以美储善。而人的认知能力也有助于提升人的审美感悟,这就需要以真入美,以美启真。美育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培养和调动人的想象力,有助于激发人的灵感,激活创造力。美育也有助于通过感性、生动的途径,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实施智育和德育。
美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能使人获得更丰富的精神陶冶。人有智商和情商之分,智商如果得不到及时而合理的开发,就会不利于人的智力发展。每个人的智力都有潜能,需要开发。情商也是如此,需要开发和培育,这就需要美育。其中包括提升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能力,以及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能力,这同样必须从幼童时代开始激发和培养。从天赋的层面上,人的情商有高低,想象力有强弱,实施美育,对于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美育有益于调节人的心情,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也有益于激发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审美教育包含着理想教育,实际上是人们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动力。理想是奠定在当下的基础上的,想象力也是基于现实的。同时,理想又是不断向前拓展的。
美育在调节人的身心方面有自己的特点。美育通过感性形象愉悦人,满足人们的感性要求。艺术将永久存在,人的感性欲求必须得到满足,情感必须获得丰富和升华。我们不能把感性和理性对立起来,而应该通过感性的满足使人格完善,使爱美的天性获得满足。美育也有助于人的情感和创造力的激发,有助于人的想象力的培养,使人获得感性的解放,情感的解放,个性的解放,最终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个体情感的贫乏,创造力的不足,智力乃至总体能力不足,都可以通过美育得以改善。
三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广义的美育,能提升主体的感悟、鉴赏和判断能力,并且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审美虽然有主动、被动之分,但审美的资源是丰富的。审美活动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趣味是审美的核心内容,审美活动本身不是占有,我们欣赏大海不是占有大海。审美具有分享性,人们更乐意自己在受到感动的同时,让他人也分享感动,这使得审美更具有普遍有效性。而这种普遍有效性又进一步丰富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广义的美育和狭义的美育一起,共同推动人生境界的提升。审美具有超越的功能,让人从审美感受中获得解放和超越。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可能完全脱离功利,但是可以通过审美提升自我,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因此,审美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审美活动的过程,就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在马斯洛所说的需求层次中,审美教育满足了人们高层次的需求,美育使人真正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上,真善美是高度统一的。
在人的整体发展历程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美育有助于人们崇尚自然,发展个性。美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陶冶人的心灵,使人格健全,从而提升人的境界。我们需要与时俱进,通过狭义的美育和作为广义美育的审美活动互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期待出现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等审美创造,使创造者和欣赏者都能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熏陶和感染,从而造就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朱志荣,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