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空间定位:新时代乡村振兴之“利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型农村,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切实回应新时代我国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创新之举。自实施以来,全党全社会形成了巨大合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稳妥推进,乡村空心化、主体老弱化、环境污损化的现实发展状态已逐步凸显,并成为新时代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如何从根本上消除和打破这一状态,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阔步走向乡村振兴的拐点与起点。为此,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顶层设计与层层推进相结合,在理念和行动上把乡村空间定位作为基础性的关键环节。
一、以乡村生态产业定位提供服务和产品,驱动内核推动力助推乡村振兴
长期以来,受政策和制度变迁、村民视野的局限和资本短缺的影响,在“政府主导”、“城市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影响下,我国乡村发展一直处于被动发展的轨道中,乡村常常是以向城市供给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地位而存在,扮演着被建设者和被改造者的角色,乡村自身的产业优势往往被忽略,进而缺乏彰显自身资源特色的自主发展理念和行动,一时间失去了应有的主体性地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个时期以来,作为城市的腹地,乡村为城市提供了巨大的绿色基础设施,以生态产业作为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基础设施随着生态环境污染的加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全社会对于良好生态环境服务的渴求度日益攀升的现实境况下,如果乡村地域所固有的生态优势能够加以修复和优化,并形成生态产业链,向社会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有效增加就业,就会极大地激发乡村的发展活力和潜力。
因此,基于社会对生态产品愈发强烈的内在需求,着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森林康养和养生养老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就成为一条可行且有效的路径,从根本上有助于实现乡村生态产业的集群化和融合化。这就需要乡村应结合自身自然资源禀赋和人文资源条件,大力开发生产有机农产品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以促进健康和休闲为方向,强调挖掘和发挥乡村自身发展的潜力,服务于城乡居民,形成内生力量作为推动力,驱动乡村振兴。具体而言,如在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进行企业化承接农业,规划打造综合旅游产业,其实质为“农业+文旅+地产”的综合发展模式,通过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以及农事劳动构建出农业休闲的产业链条,坚持“产品为王、观光为后”。在这方面,河南孟津凤凰山田园综合体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范例。它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依托观赏型农业,通过开发品种丰富的瓜果园、观赏类苗木、花卉展示等,使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风光和现代农业的魅力,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此外,对于那些传承于乡村且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要合理、科学地进行充分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积极申请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形成品牌效应,着力提升“乡土制造”的魅力与效益,大力培育地方的乡村土特产业,保护传统技艺,从内全面激发乡村活力。
二、以乡村主导功能定位实现城乡等值化,形成外援拉动力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是具有时间变异性和空间差异性的地域空间。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长期冲击下,乡村逐渐由原来的农业生产与居住属性向产业多元化与消费属性转化,其产业形态与功能正处于重构的进程中。由此,农业价值、家园价值和腹地价值等多元化价值交织并存于乡村之中,且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同时,缘于乡村又是具有人口承载、社会保障、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粮食生产、生态保育和环境维护的多功能地域空间,其强弱程度与资源禀赋和历史传承密切相关。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必须以社会资本注入为契机,系统梳理乡村自身所蕴含的多种地域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其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功能,借助资本和政策的有力外援,明确主导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主导功能,提升主导功能价值,以城乡等值化助推乡村振兴。简言之,就要将具有时空差异性的乡村进行系统分类,根据分类结果确定主导功能。
一是对于集聚类村庄,应着力提升集聚度,做大中心村,强化其人口承载与环境维护功能,重视人居文化环境质量建设,以文化凝聚力促进振兴;二是对于城郊融合类村庄,作为城乡连接区域,要强化其生态保育功能,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引领城乡等值化;三是对于特色保护类村庄,要高度重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村寨作为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重要载体的价值,在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的同时,引入外部资本合理开发其文化传承和旅游休闲功能,进行乡村文化教育,促成其消费属性转化;四是对于搬迁撤并类村庄,要在撤并后的原址进行复垦或还绿,发挥其粮食生产功能,把新建成的村落式移民社区与新型农业化、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强调其社会保障功能的实现,助推乡村发展。此外,对于空心化乡村,除搬迁撤并之外,也可在原址上进行科学整治,通过积极发展养老产业、建设养老村,使老年人安享晚年,促进年轻人就业,发挥乡村的社会保障功能。总之,针对不同类型乡村,坚持以外部资本和理念引领下的主导功能定位的差异化,必将会形成外援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三、以乡村空间形象定位塑造理想家园,形成系统突变力引致乡村振兴
乡村空间是集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等系统于一体的理想家园,是以“绿水、青山、农田”相织的广阔空间,是支撑现代城市发展的后花园,本质上属于经济腹地和生态腹地的融合体,具备较强的正外部性。然而,现实中匮乏与落后的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其可达性较弱,成为有效发挥乡村空间正外部性的掣肘。面对这一状况,就必须要以乡村“空间生产”为主线,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优化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为方向,以制度创新和理念创新为抓手,努力补齐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优化乡村空间形象,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系统和人文资源系统的交互,形成系统突变力,最大限度地刺激乡村活力,引致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
在这一过程中,关键举措在于切实使乡村空间形象纳入诸如乡愁、广阔、自由、放松、宁静家园等元素,使之真正成为具有魅力和吸引力的消费空间。乡村集体组织作为人们最熟悉乡村资源状态的机构应积极充当桥梁与纽带作用,在生产和传播乡村空间形象上有作为、下功夫、见实效,最终使打造该空间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价值得以实现,城乡居民作为生态空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以满足。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乡村空间由于其与生俱来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是一个极为适宜为人们提供康养度假的理想场所。因此,展望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时代以及居民对健康养老的强烈需求,结合具体资源特色,精心打造和培育可以用于避霾、避暑、避寒和养生、养老、养心的乡村空间形象,使乡村空间形象与康养生活紧密契合,并形成良性循环,大众生活质量必将显著提升,乡村振兴也必将获得通途。
综上,可以看出,乡村空间定位即为乡村空间愿景的表述与推广,是促使乡村在社会大众心目中形成独特位置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逐渐步入大众视野的“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新兴事物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科学地进行乡村空间定位,不仅可以避免陷入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由“千城一面”演变而成的“千村一面”误区,而且有助于澄清把城乡融合发展等同于“乡村城市化”的错误认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在开展乡村资源价值重估的基础上,构建起以“生态产业定位为内核,主导功能定位为外援,空间形象定位为纽带”的乡村空间定位体系。(作者龚迎春王献福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
本文系2018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对策研究”(编号:2018JC01)和2017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河南省农村多维贫困识别与精准扶贫机制构建研究”(编号:2017-YYZD-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