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从“茅檐低小”到“美丽乡村”

    发表时间:2019-01-04 09:23 内容来源:大河网

      改革开放40年,农民家庭住房根本性变化既反映农村生活变迁,也体现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前农村是“抬头才见天,低头乱石滩,温饱看天年”,住房是“泥巴墙,茅草房,支口锅,铺张床”的状况;新时代农村是农业产业化、乡村社区化、城乡一体化、服务均等化,住房是一排排、一栋栋、鳞次栉比;两层楼、别墅房、风景靓丽。

      改革春风唤醒农民住房改善意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979年春,中共河南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并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生产队把农田耕作承包到户,产品分配采取“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余都是自己的”办法。

      当农民通过勤奋劳动使家庭殷实之后,住房改善意识被唤醒,开始思考提高住房标准和改善居住条件,由此也拉开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帷幕。

      住房改善的第一阶段是住房从“茅檐低小”向干净整洁迈进,是“睁得开眼,进得去人,揭得开锅”的修缮阶段。改革开放前农民居住条件虽然不断改善但仍然较差,因为农村20世纪50年代建造土木结构老房多为土坯房,房屋破旧,阴暗潮湿,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住房从窑洞、茅草房渐次过渡到砖瓦房、水泥石灰平房,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水泥石灰砌成的平坦墙面取代了土坯墙,但是屋内没有卫生间、厨房,一般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很少有装饰,看上去朴素简单。这种普通改善性修建,是农民个人拆掉旧房,从低小向宽大的改善行为。

      补齐农村环境短板:农民住房宽大舒适

      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概念,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科学发展中包容性增长,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人居环境是从宽大向舒适过渡,而且注重内部装饰变迁,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这个阶段村民家里盖起“明三暗五”式住房,大门取代小门,一些村民住房的室内装修装饰不亚于城市,并且随着农民收入逐年提高,以前在城市家庭使用的消费品如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电脑以及摩托车等,渐次进入农村家庭。但是由于农民个人改善住房设计缺少卫生间、厨房,也没有给排水设施,致使住房外面漫地排水,出现了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

      在农民居住条件和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遗存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缺乏统一规划和配套公共基础设施资金,公共环境变差,村庄污水、垃圾处置成为影响农民人居环境质量的重大问题,农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推动的农村人居环境统一整治实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环节。2013年以来,河南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畴,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建设道路、电网、通信、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以及对污水、垃圾等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来,村庄变得更亮更美,我们村有了垃圾桶,还有保洁员。河沟引来了清水,两边栽上了绿化树,村庄就像大公园。”郸城县胡集乡郝楼村78岁的村民郝大爷说。像郝楼这样的村庄,在中原大地越来越多。

      政府规划农村人居环境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共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随即出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依据“美丽中国”理念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

      第三个阶段是村民从零星建房向村庄统一规划过渡,从散落宅院向整齐社区发展,村庄污水、垃圾处置等各种功能齐全。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广大农村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很多农民摇身变成了“市民”。农民用“住房装修像宾馆,三人两个卫生间,一家两台大彩电”“盖房讲规划,住宅小区化,庭院美如画”顺口溜描述自己人居环境变迁现状。

      禹州文殊乡陈南村已是“千亩核桃连成片,别墅洋房山腰见,配套设施健全”的景象,一排排红色小别墅井然有序,两纵两横水泥路,路边还有一排排太阳能路灯,大型农村社区矗立在这个村民过去住窑洞的小山村里,俨然是一个深山花园小城。

      政府投入是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变化的重要保障,五年来,河南省政府总计投入财政资金125亿元,引导撬动村民筹资筹劳、社会资金等投入约600亿元,建成“四好农村路”23万公里,71%的行政村建设了文化健身广场,85%的行政村配建了垃圾池,全省行政村54.7%的生活垃圾和10.7%的污水得到集中处理,全省乡村保洁员已有1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8‰。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了“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农民从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中获得了实惠,真正分享了国家改革发展红利。

      新时代农民住房的田园风景格调

      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第四阶段是向追求品位的个性化民宿、别墅演变阶段,一种途径是修旧如旧的诗意栖居,摒弃乡村要么像兵营或者像学校,繁忙生活的人们会选择一段时间住民宿,到另一个地方生活,放松身心,或者为乡愁找到回家的路,在乡村民宿里诗意栖居。另一种途径是整齐化、森林化、公园化,种花种树,修路架桥,建成园林般村庄。勤劳智慧的劳动者针对千差万别的“茅檐低小”,探索出了多种融发展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形式,全省涌现出大量各美其美、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从而彰显不同乡村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进而达到美人之美的“美丽乡村”阶段。

      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人居环境从“茅檐低小”到“美丽乡村”的变化,既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正确性的经验论证和实践证明,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和逻辑结论。 (作者刘 镭系许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