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突破 为我省高教发展汇聚力量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9-01-09 09:16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进入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打破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长期“一枝独秀”的局面。但与全国高等教育强省相比,我们的重点建设高校少,国家级实验室数量不足,高层次人才总量偏低,对我省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教育振兴和文化传承的支撑力度不够。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局面,需要我们做好高等教育的战略规划,主动作为,创新发展,实现突破。

  北京有北大、清华,上海有复旦、交大,广州有中山、华南理工,武汉有武大和华中科技,这些城市高校的“双子星座”,成为催生创新能力和动力的直接源泉。

  河南大学与郑州大学的学科布局存在差异,正好可以实现发展路径上的互补。河大与郑大一东一西,将逐步成为郑汴一体化深度融合的“双子星座”。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两校对郑汴产业创新带和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发挥“双引擎”带动作用。两校要从各自实际出发,注重内涵,突出特色,在良性竞争中相互协作,在合作发展中实现共赢,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带好头,领好路。

  全国137所“双一流”高校发布的建设方案,都是对学校全面提升做出规划。河大、郑大概莫能外。2017年,我省高考学生约100万,一本录取率为7.7%,河大、郑大录取2万人。因此,与其每每懊悔曾与著名大学失之交臂,不如当下抓住机遇、集中力量把河大、郑大办好,保证更多的河南孩子接受优质高等教育。

  我省优质高教资源短缺,需要挖掘潜力,做到地尽其力,人尽其才。一是建设优质公开课平台。我省大多高校有省级以上优质课程,可以建设交互式平台,方便更多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二是成立学生选课联盟。建立全省统一学分认证平台,做好本科高校之间、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认证。各校每年空出一定的名额由其他高校学生选修。三是共建科研平台。每年选择一些重大课题,调动全省科研力量,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社会问题,予以长期投入,实现以点带面的高层次突破。

  财政投入要充分考虑重大需求,给予倾斜,确保顶层设计的重点规划项目开花结果。第一,支持交叉学科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等方兴未艾。我省要紧盯前沿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交叉学科,做到有团队、有平台、有成果、有转化、有效益。第二,建设大数据中心。整合全省之力,做好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与应用推广,切实为改善民生、实现绿色发展服务。第三,促进河南文化繁荣。我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知识优势和研究优势,推出具有分量的成果,筑文化自信的基石。第四,保证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在高校提倡这个理念,就是要把老师和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师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建筑文化、校园设施和管理体制要最大限度地方便师生、服务师生。第五,用教育信息化推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建设好网上办公系统、招投标系统、管理系统等,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路。

  作为地方高校,要扎根河南,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回应改革、发展与建设的迫切需求。

  建设校地合作信息平台。由于学校与地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高校的科技成果养在“深闺”之中,苦苦找不到“婆家”;地方政府和企业需要解决的科技难题,又找不到寻策问计的门路。因此,需要建设高校科技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高校和地方需求,引导高校科技工作者长期关注地方经济发展。

  强化高校知识与文化高地的溢出效应。高校是知识与文化传承、创新、传播的重地,人才聚集,思想激荡,是知识与文化的高地。但高校与社会仍然有脱节现象,颇有曲高和寡之感。高校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学术演讲、各种展览、文艺演出和体育赛事等,但受众仅仅限于校园之内,对当地的文化建设作用甚微。今后,必须拆除这些藩篱,走进社区,贴近群众。

  引进与培养并举,形成人才聚集效应。人才是办学兴校的最重要资源。我省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国家级杰青、千人项目、长江学者等更是寥若晨星,需要我们做好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长期规划,用科研平台聚集人才,用科研项目锻炼人才,用优厚待遇留住人才,用教学改革锤炼人才。人力资源可以招聘,优秀人才需要“三顾茅庐”,爱才、惜才、容才、用才,方能打造好人才聚集的“黄金台”。

  (作者宋战利系河南大学教授、博士)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