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新风尚,公众有哪些期待

来源:《国家治理》周刊
时间:2019-02-02 09:36

  样本构成:

  ·从年龄分布看,80后占34.74%,90后占35.16%,00后占18.16%,其他年龄段占11.94%。从性别看,男性占63.98%。

  ·从户籍情况看,有78.52%的受访者为农业户口,其中,生活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的分别为36.35%、37.91%、15.79%和9.95%。有86.02%的受访者在15岁之前有长期农村生活经历。

  ·从受访者目前的常住地来看,生活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受访者分别占20.93%、33.43%和20.26%,生活在县级市和乡镇村的受访者分别占14.73%和10.65%。

  ·从城市生活时间看,生活1-3年(28.77%)和3-5年(26.09%)的受访者最多,其次为生活5-10年(15.15%)和10年以上(18.75%),生活不足1年的最少(11.24%)。

  调查时间:2019年1月18日—21日。

  调查方式:通过人民智库微信公众号、《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公众号“理事长”推送电子问卷。

  样本回收: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584份。

  主要发现:

  ·公众普遍明显感受到农民出现新面貌。道德素养、法律意识和创新创业三方面的提升是农业人口感受最突出的三个变化。城镇人口感受最突出的两个变化是专业技术的提升和就业收入的拓展。

  ·近半数受访者认为村干部的风貌变化明显,超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农村的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66.5%的农业户籍受访者认为“农民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经过一年的时间,农村出现的新风尚越来越多。乡贤文化焕发新活力,村规民约引领道德新风尚。

  ·对于农村建设的期待中,公众最期待解决脱贫攻坚“三保障”问题。

  ·生育及就业问题是公众最期待提升的新风尚。农村青年群体期待摘掉“催生”紧箍咒,低学历群体期待获得职业技能培训。

  2018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新成绩,粮食再获好收成,乡村振兴开局良好。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对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需要深刻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通知,部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通知强调,要围绕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着力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补齐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精神短板”,切实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焕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各地在推进移风易俗、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好做法、新风尚不断涌现。为了解公众眼中农村出现了哪些新风尚,发掘公众对农村新风尚转变的新期待,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参考意见,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于近期对我国公众展开了关于“新时代农村新风尚,您有哪些期待”大型调查。现将主要结果呈现如下:

  农民出现哪些新面貌:道德素养、法律意识和创新创业三方面的提升是农业人口对农民感受最突出的三个变化;城镇人口对农民感受最突出的两个变化是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就业收入渠道的拓展;超六成受访者认为农民的“三感”增强了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努力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调查显示,超七成的受访者对于农民出现的新风貌感到“非常明显”或“比较明显”。

  我们分析了不同户籍受访者对于这一问题的感受。对于农业户籍受访者而言,75.09%的人认为农民“弘扬荣辱观,道德素质提高了”,74.66%的人认为农民“遵纪守法,法律意识提升了”(见图1)。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梳理了2018年以来我国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取得的亮点,提出农村发挥基层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作用,让农民管好自己的事情,同时强化组织建设,包括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调查进一步显示,65.90%的受访者认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同时,农村受众感到自己“专心经营,创新创业增多了”(73.02%)。2019年,全面脱贫迎来攻坚战。“互联网+”模式的迅速发展,使贫困地区搭上了电子商务的快车。从“输血”到“造血”,电商扶贫为全面脱贫提供了解题良方。现在,手机成了中国农民的“新农具”,网络直播成了“新农活”。调查进一步显示,64.37%的受访者认为“农民解放了思想,促进了农业农村产业兴旺发展”。

  与此同时,城镇受访者对农民群体变化最明显的两个感受是“拓展就业,收入渠道拓宽了”(74.55%),“培训技能,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了”(74.42%)。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搭乘互联网技术的红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的城里人购买到了农产品和农民的专业化服务。“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在官网上公布了2018年度居民收入情况。其中,2018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本次调查显示,66.27%的农业户籍受访者认为“学会了致富技能和本领,农民生活更加宽裕了”。

  此外,“破除陋习,生活方式健康了”(72.55%)、“相信科学,迷信思想破除了”(72.01%)和“学习文化,思想水平提高了”(71.07%)也有超过七成受访者感受明显。调查显示,65.82%的受访者认为“腐朽落后文化受到抵制,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66.15%的受访者认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了,凝聚了农民的精气神”。

  近些年来,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道路、通迅得到了极大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富裕,精神饱满,生活质量提高了,生存环境变好了,农村群众整体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思想观念上。从闭关自守到争相开放,从排斥新鲜事物到不断接受,从惰性自满到渴望学习,从“等靠要拿”到自力更生,正是农民思想上的解放,使得农村产业更加兴旺,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精神活动更加富足。调查显示,66.5%的农业户籍受访者认为“农民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谁的变化最大:“村干部”是变化最明显的群体之一,超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农村的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我们进一步调查了公众认为哪类农民群体变化最明显。调查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51.59%)、“留村中青年”(49.58%)和“村干部”(49.39%)是公众感受变化最明显的群体(见图2)。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经成为数量最庞大的农村群体之一。2019年年初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现在,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外资企业和国内沿海企业更多到中西部投资,中西部交通和基础设施改善、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很多就地就近进入了二三产业,这也是一个趋势。与此同时,公众感到留村中青年(49.58%)和农村妇女(41.91%)的面貌都开始发生明显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49.39%的受访者表示“村干部”变化明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坚持党管农村工作、重视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近20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上取得重大进展,积累了重要经验。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2019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本次调查显示,66.07%的受访者认为“农村的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乡风更加文明”。

  农村出现哪些新风尚:乡贤文化焕发新活力,村规民约引领道德新风尚

  与2018年初的调查进行对比分析显示,经过一年的时间,公众对于农村新风尚的感知普遍增强(见图3)。201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对农村出现的新风尚,受访者认为在农村中推行“乡贤文化、道德讲堂焕发新活力”(52.8%)、“喜事,不比家财比家风”(52.4%)和“村规民约引领道德风尚”(51.5%)这三方面新风尚转变最为明显。“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引导监督自律”“比办法、比业绩,学脱贫致富典型”“农家书屋、文化中心得到充分利用”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分别有51.4%、51.4%和49.9%的受访者表示认同。此外,“ 丧事简办、厚养薄葬”(49.6%),“村级网上服务平台建立健全”(49.5%),“上村民夜校、网络学校成为习惯”(47.2%)也逐渐成为农村的新风尚。

  一方面,乡贤文化对于现今的乡村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化解乡村社会矛盾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了促进乡风文明,各地乡村重视好家风的建设,以家风文明带动乡风文明,同时开始重视村规村约的约束作用,村规民约成为规范群体生活、规范村民言行、维护本村的生产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重要准则,各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积极修订村规民约。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中,东北(64.09%)和东部(55.15%)的农村,乡贤文化、道德讲堂越来越焕发出新活力;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议会组织越来越多,激发了基层的自治活力;年龄越大的受访者,越能感受到新村规民约对提高村民道德文化修养,传播乡村文明风方面的积极作用。

  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贫困地区的发展更需要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调查显示,对比2018年,“比办法、比业绩,学脱贫致富典型”这一现象的选择比例增加5.3%,在部分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省份这一转变尤为明显。同时,只有通过文化扶贫,才能有效解放群众思想,拓宽群众发展思路,全面清除等、靠、要等落后思想,增强贫困群众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思想意识。这其中,村民夜校、网络学校、农村书屋等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发现,在东北部(54.80%)和东部(49.69%)农村,夜校、网校、文化中心越来越常见,农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生产生活水平;而在中西部地区(50.65%)的农村,农家书屋也逐渐出现。

  农村建设有哪些新期待:公众最期待解决脱贫攻坚“三保障”问题

  当问及“对于农村建设,您有哪些新期待”时,调查显示,“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53.68%)、“基本医疗全覆盖”(52.40%)和“保障农民住房安全”(51.90%)是公众最迫切的三个期待(见图4)。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国家确定“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两不愁、三保障”: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50.00%的受访者期待“巩固扩大脱贫成果”,今后两年农村脱贫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仍需付出艰辛努力。

  乡村振兴需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实现乡村振兴与农村金融共赢发展。调查显示,50.86%的受访者期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金融系统在内的各部门都需要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这个重大战略上,更好地服务“三农”等实体经济,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精准地向农业农村领域投入。

  调查显示,公众期待“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50.78%),“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50.59%)。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一方面培育乡土人才,在全国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外来人才,如大学生、复员军人、企业家、科技人员、农民工等返乡下乡创业,全国已有700多万人投身农村新产业、发展新业态。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对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至关重要。调查显示,受访者期待“村两委班子增强干事动力”(50.1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48.83%)。专家表示,村党支部要实现对隶属本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这里面,既包括对人的领导,也包括对事的领导;既包括对组织的领导,也包括对活动的领导。只有真正赋予村党支部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党组织对农村各领域的全覆盖才有实际意义,农村党支部才不会空转。

  村霸乡霸等农村黑恶势力是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顽疾。调查显示,公众期待“整治农村黑恶势力”(49.69%),“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46.12%)。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指出要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此外,50.47%的受访者期待农村“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城镇化水平需要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改厕、治污水、治理垃圾革命。45.12%的受访者期待进一步“推进厕所革命”。2018年底,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住建部、生态环境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202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要达85%左右。调查显示,49.44%的受访者期待“调动粮农生产积极性”。没有粮农的利益,就没有粮食安全。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城镇人口的增加,保障粮食安全与粮农增收致富的矛盾突出。

  农村青年最期待什么:生育及就业问题成为受访者最期待培育新风尚的领域,80、90后期待摘掉“催生”紧箍咒,中低学历群体更需要职业技能培训

  对于“对于农村新风尚,您有哪些期待”这一问题,超过七成的受访者希望不要因为生不生孩子、有没有生儿子而产生生育压力(70.73%),也有超过七成受访者关注职业发展,选择了“经营网店,希望政府和社会提供互联网创业技能培训的机会”(70.42%)。此外,“不比排场,希望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不再盲目物质攀比”“希望不再因为年龄等问题而遭到家人的催婚、逼婚”“拒绝‘等靠要’,希望拼搏奋斗、向上向善的精神文化拔掉‘精神穷根’”以及“打破‘小农意识’,希望不只关注眼前利益,还得看的更长远”也获得69.22%、67.69%、60.38%和44.14%受访者的认可(见图5)。

  通过对比2018年数据发现,生育方面连续两年成为公众最期待培育新风尚的领域。其中,80后(73.98%)和90后(71.35%)农民群体最期待“希望不要因为生不生孩子、有没有生儿子而产生生育压力”。尽管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但人口学专家在研究中客观指出,中国早已开启意愿弱化型、成本约束型的低生育模式,80年代以来形成的以“不婚不育、晚育独生”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生育文化对年轻一代生育行为的影响非常深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2018)。因此,随着农村青年教育水平的提升,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相应延迟,面对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的催婚、催生甚至催生男孩的现象,80、90后群体更加迫切地希望摘掉“催生”的紧箍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数据显示,大专及以下学历群体更希望获得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互联网创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其中,80后群体中拥有高中学历受访者对此需求最为迫切(72.07%),而常住于乡村的受访者对此项的需求(74.08%)高于常住城镇的受访者(69.45%)。

  此外,有超过四成的在外工作十年以上的受访者期待农民能够“打破‘小农意识’,希望不只关注眼前利益,还得看的更长远”(44.8%), 这比在外工作1-10年的受访者高出了十个百分点。受访者对“拒绝‘等靠要’,希望拼搏奋斗、向上向善的精神文化拔掉‘精神穷根’”这一方面的期待呈现出随着在外年份的增加,比例逐渐增高的特点。

  如何进一步培育农村新风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农村新风尚的重要途径

  乡风文明是培育农村新风尚的基本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调查显示,有68.78%的受访者认为“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新风尚等活动”最为重要,还有61.94%的受访者认为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网上精神文明建设”(见图6)。在农村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改变生活环境、转变社会风气、打造文明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并将创建活动从始至终贯穿于农村群众的自觉实践之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培育农村新风尚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综合性战略,需要从农业产业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社会发展等方面协同推进,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新时代党领导乡村工作的水平。调查显示,有66.69%的受访者认为应“强化党委的领导作用,加强农村党支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为此,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需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需要在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中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农村新风尚的自觉形成提供良好土壤。

  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农村人才建设是培育农村新风尚的重要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而要在农村培育社会新风尚,同样离不开人才的引领作用。调查显示,有65.7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需要“提升村民科学文化素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53.91%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工作队伍建设,注重发挥乡镇党委宣传委员、大学生村官、新乡贤等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既符合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等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政策要求。也是破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但农村的教育仍然很落后,文化生活、文化产品相当贫乏,农民素质仍有待提高这一现实问题的现实需要;同时也能成为推动农村地区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推进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抓手。【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执笔:人民智库高级研究员 石晶 人民智库研究员 郭尧】

编辑:贺心群